4月19日至20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主辦的“第一期非遺中醫正骨療法傳承培訓班”在承德市舉辦。浙江中醫藥大學原校長、浙江省國醫名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浙江省名中醫研究院院長、浙江省骨傷研究所所長肖魯偉教授在培訓班期間接受專訪。
“腎髓同治”理論:從經典中突破,賦予時代新元素
肖魯偉教授團隊在中醫經典理論“腎主骨”的基礎上,創新性地將奇恒之腑“髓”對骨科疾病的影響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專題提出,創建髓系骨病理論體系。在臨床治療上也提出了從單純“從腎論治”到“腎髓同治”的治法創新。
“古人所言‘精髓’二字,蘊含更深層次認知,‘髓’字以‘骨’為旁,說明其與骨骼的密切關聯。”肖魯偉教授表示,要把中醫骨關節病的治療講清楚說明白,主要從理論上要有所突破,要給予時代的新的元素。他引用上海中醫藥大學王慶其教授的比喻:“井挖得足夠深時,地下水是相通的。”基于此,團隊通過長期研究提出“腎髓同治”,強調在治療骨關節疾病時需兼顧“腎”與“髓”的協同作用,打破傳統“從腎論治”的單一模式。目前,該理論已在臨床中逐步應用,尤其在退行性骨病、骨壞死等復雜病癥中展現出獨特療效。
中西醫協同治療:聚焦三大常見病,科技賦能提升療效
針對中西醫協同治療骨傷疾病的前景,肖魯偉教授指出,中醫骨傷科應在中醫現代化進程中“當先頭兵”。他特別強調退行性疾病、骨質疏松和骨壞死三類疾病的中西醫協同優勢:“現代醫學對病理機制的認識更深入,而中醫在整體調理和證型治療上具有獨特價值,二者結合療效顯著優于單一療法。”
對于未來發展,他認為需重點引入現代科技手段,提升中醫骨傷科臨床療效,同時提升社會對中醫骨傷的認可度。“讓療效說話,才能讓更多患者受益。”
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病證合參,破解“補鈣依賴”困局
針對骨質疏松年輕化趨勢及單純依賴鈣片、維生素D治療的局限,肖魯偉教授指出,中醫主張“病證合參”,即結合現代醫學對發病機制的研究,發揮中醫藥學辨證施治的優勢。“西醫認為僅補鈣無法根治,中醫亦持相同觀點。但是傳統醫學對骨質疏松疾病的治療,特別是證型的治療上有獨特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