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日本與德國,意大利共同組成了所謂的軸心國,三者是事實上的同盟關系。
按理說,既然是同盟,就應該同進同退,因此,當1941年德國閃擊蘇聯的時候,日本就應該出兵蘇聯遠東地區,給予德軍支持。
但是從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一直到1945年德國無條件投降,日本竟然一次也沒有對蘇聯發動大規模的襲擊,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是因為日本對蘇聯還是相當畏懼的。
早在1939年,日本就曾經與蘇聯發生過著名的諾門罕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日軍可謂慘敗,面對蘇聯的機械化部隊,日軍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這使得日本非常忌憚蘇聯,雖然在蘇德戰爭期間,蘇聯多次陷入絕境,日本也曾經蠢蠢欲動,但終究是沒敢與蘇聯正面對抗。
另一方面日本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也是分身乏術,不敢再多樹敵。
到了1945年,隨著德國戰敗,當年的軸心國,就只剩下一個日本,這個時候,就算日本不想與蘇聯發生對抗,也由不得日本人了。
為了能夠盡快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蘇軍急速行軍,要趕在日本之前搶占位于我國東北的樺林鎮火車站。
蘇軍之所以如此重視這個并不知名的小車站,是因為這個車站位于峽谷和平原的交匯地帶。
只要能夠占據這里,退可守,進可攻,是一個非常有利于后續戰役開展的絕佳區域。
當時日軍的關東軍的主力畢竟就駐扎在我國東北,相較于從蘇聯境內趕過來的軍隊,天然的日軍就占據了地利。
其次,別看當時日軍已經頹勢盡顯,尤其是日本本土遭遇了原子彈襲擊,整個日本上下,都非常沮喪;
但有一說一,日軍仍舊是一支戰斗素養很高的隊伍,當看到蘇聯的急行軍時,日本人立刻就猜到了蘇聯人的意圖,
如果丟掉樺林鎮車站,那么很明顯,關東軍就不得不面對一個難以拔出的楔子,本身在正面就打不過蘇聯,再加上東北的腹地還有一支蘇軍駐扎,這個仗可就沒辦法打了。
所以,日軍主力同樣瘋狂的向著樺林鎮移動。
除此之外,蘇軍雖然戰略意圖非常明確,但真正執行起來,還是遇到了重重阻力。
日軍為了避免蘇軍主力進入東北,關東軍在蘇軍必經之路上設置了重重關卡,派出大量的部隊參與阻擊。
正因為日軍的瘋狂阻擊,使得蘇聯計劃的急行軍變得非常困難。
因此明明蘇聯派出了數個集團軍參與樺林鎮車站搶奪戰,但最終只有紅旗第1集團軍成功突圍,成為參戰的唯一一個集團軍。
雖然蘇聯派出了好幾個集團軍參與行動,但事實上蘇聯的行動可以用殺雞用牛刀來形容。
為什么這么說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日本關東軍在當時的實力與蘇軍相比,已經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了,唯一能做比較的就是人數這一數據了。
要知道,在1945年的時候,日本已經在各個戰場陷入失敗的循環不能自拔。
別看關東軍還保持著相當龐大的編制,但實際上當時的關東軍早就不是之前的關東軍了。
一方面,日本關東軍的主力部隊,經過多年的戰爭,精銳部分早就消失殆盡,而之所以當時關東軍還能保持相當的規模,是因為日本招募了大量的老弱病殘來補充關東軍。
即便還殘存的一些精銳,也因為美國在正面戰場給了日本太多的壓力,所以日本不得不把一部分日本關東軍的精銳,調回本土和太平洋艦隊。
這樣的調動,讓日本關東軍面對只有一個集團軍的蘇聯,也顯得非常弱小。
所以,日本人為了避免徹底的失敗,只得孤注一擲,因此,在當時日軍將散落在各地的關東軍統統召集起來前往樺林鎮,只為了與蘇軍展開殊死一搏。
而這也使得此戰極為慘烈。
當時蘇聯把搶占樺林鎮火車站當作一場競速賽,蘇軍在擺脫日軍的圍追堵截之后,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全速前進,用最快的速度到達樺林鎮。
好在,執行這次任務的部隊,是蘇聯的機械化部隊,盡管一路上要越過密林,河流,山谷,但坦克,裝甲車面對各種復雜地形,都游刃有余,所以行進速度也是奇快無比。
直到蘇軍主力通過了幾道埡口的時候,蘇軍才意識到了不同尋常。
其實,從蘇軍進入我國東北之后,就一直在面對日軍的瘋狂圍堵,很明顯,日軍搞清楚蘇軍的目的之后,為了避免樺林鎮出意外,設置了大量的軍隊進行攔截。
可是,當蘇軍順利通過埡口的時候才發現,這些個埡口處竟然沒有敵人。
這就非常奇怪了,所謂的埡口其實就是兩座山中間的缺口,圍繞缺口,這里可以當作通道,同時因為埡口非常狹窄,只要稍加設防,就可以成為天險,打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
很明顯,經過前面機場戰役,日本人應該抓住一切有利的條件對蘇軍進行堵截。
可偏偏經過這些埡口的時候,竟然一個日本兵都沒遇到,這讓蘇軍的心反而懸起來了。
從蘇軍的分析來看,日軍絕不可能放蘇聯人隨意前進,畢竟這條路的終點可是非常重要的樺林鎮。
果不其然,正當蘇聯人對日本人的東西表示疑惑的時候,意外真的就出現了。
原來,經過前面的堵截之后,日本人發現,別看蘇聯軍隊只有一支集團軍突圍,但就這么一支集團軍,日軍想要從正面對抗,都十分困難,畢竟蘇聯軍隊那可都是實打實的機械化部隊。
繼續正面硬抗,很難取得效果。
熟悉這一帶地形的日本人就決定采用伏擊的策略,等到蘇軍通過幾個埡口之后,借助周圍的峽谷,把蘇聯人堵死在峽谷之后,來個一鍋悶。
因此,當日軍突然涌出來的時候,蘇聯軍隊陣腳大亂,先頭部隊為了避免被后面的日軍追殺,瘋狂向前逃竄,結果直接踩到了日軍提前布置好的地雷陣里,一時間十多輛坦克報廢。
隨后,大量的日軍前后夾擊,哪怕蘇軍的裝備水平遠高于日本,但面對一擁而上,準備非常這充分的日本關東軍,蘇聯人還是吃了大虧。
不過,蘇軍畢竟是經歷過大場面的存在,要知道在蘇德戰場上,蘇軍面對的危機時刻可多了去了。
雖然遭遇伏擊之后,蘇軍的確損失不小,但僅存的蘇軍,卻還是表現出極高的戰斗素養。
在擺脫了日軍在埡口附近的伏擊之后,還是如期在傍晚十分到達樺林鎮。
雖然蘇軍如期到達樺林鎮,但當時蘇軍的后續被截,已有的隊伍又損失慘重,雖然裝備水平依舊是世界一流,但面對從各地匯集而來的關東軍,也很明顯不足以完成攻占的任務。
但饒是如此,蘇軍還是奮勇開火,與日本人開戰。
當天晚上,蘇軍和日軍在樺林鎮展開了殊死搏斗。
起初,雖然日軍占據了人數上的優勢,但畢竟蘇軍的裝備技術水平實在太強,所以,直接對線的情況下,蘇軍一時之間也不落下風。
但是因為蘇軍缺少補給,后援還被日本截斷,戰場上的蘇軍很快就彈盡糧絕。
不得已之下,蘇軍士兵只得手持白刃,與日軍扭打在一起。
可以說,在當時,日本本土已經遭遇了原子彈襲擊,但在東北,竟然還要通過白刃戰分勝負,也不得不說當時的 場景有點穿越。
在當天晚上,蘇軍和日軍都爆發出最終的氣力,一時之間,整個樺林鎮烏拉聲和日軍的嘶吼聲此起彼伏。
雖然在人數上蘇軍占據劣勢,但不得不說蘇聯人可是戰斗民族,面對人數遠超己方的日本人,蘇聯憑借著強悍的戰斗能力,愣是堅持到了天亮,等到了援軍的到達。
隨著蘇軍援軍的到來,戰場形勢出現了大逆轉,很快日軍就被打的七零八落。
雖然日軍敗了,但這場發生在戰爭末尾的戰役,還是讓蘇聯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