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渝高校創新創業促進會年度峰會上,重慶科創職業學院退役軍人創業團隊與知名投資人金保鵬達成戰略合作。該項目通過將餐廚垃圾轉化為生物燃油原料的創新模式,成功撬動科技孵化領域千萬級投資,成為西部地區"雙碳"戰略的生動實踐。
【技術轉化+資本賦能 打造軍民融合新樣本】4月15日,由退役軍人陳云川領銜的"蟲獲薪生"項目團隊在重慶科創職業學院,與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專家金保鵬展開深度對接。作為擁有多重行業身份的資深投資人(重慶市科技局孵化器評審專家/中國創新創業大賽評委),金保鵬看中該項目"變廢為寶"的軍民融合特質:黑水虻養殖技術既能解決城市餐廚垃圾處理難題,其蟲體油脂經轉化又可制備生物航煤,完美契合國家《綠色航空燃料產業發展綱要》的產能需求。
【700萬中試平臺構筑技術護城河】依托重慶科炬企業孵化器建設的生物基新材料驗證中心,現已建成價值700萬元的紙漿模塑中試生產線。金保鵬團隊計劃通過"科學家合伙人"機制,推動該項目接入柔性電子材料研發體系,實現農林廢棄物-昆蟲蛋白-生物燃油的全鏈條轉化。數據顯示,該孵化平臺已培育30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預計2024年帶動就業1500人,形成15億元產值規模。
【退役軍人創業者的"雙碳"答卷】"從軍營到實驗室,不變的是攻堅克難的韌勁。"陳云川坦言,項目初期曾遭遇技術瓶頸,正是部隊培養的系統思維助其突破關鍵工藝。金保鵬在簽約儀式上強調:"這個項目示范了軍民融合的多種可能——既創造經濟價值,又服務生態文明建設,這正是新時代退役軍人創業的標桿意義。"
隨著我國生物航煤產能目標鎖定2028年200萬噸/年,黑水虻養殖的原料供給價值持續看漲。該項目的資本化運作,標志著環保科技投資正從末端治理轉向資源循環的價值深挖,也為退役軍人返鄉創業開辟出"技術創業+產業報國"的新路徑。
在這場"黑色黃金"的產業布局中,退役軍人創業團隊用科技重新定義"戰斗力",投資機構以資本助力"綠色轉型"。當軍營淬煉的堅韌品質遇上硬核科技轉化能力,一幅軍民協同創新的生態畫卷正在西部科學城徐徐展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