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一場創新的“旅游 + 營銷”實踐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竹山縣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上庸鎮的鮮花小鎮、官渡鎮的武陵峽以及秦巴民俗館等地,每年吸引著大量游客。近年來,竹山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積極探索新模式,將旅游與零售終端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費場景。
圖為竹山縣官渡鎮秦巴民俗博物館。劉衛星攝
融合新實踐:旅游與零售的“雙向奔赴”
在上庸鎮鮮花小鎮,游客們漫步在花海之間,欣賞著美麗的花卉景觀。而小鎮的各個角落,精心布置的零售終端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些終端不僅銷售卷煙,還陳列著當地的土特產,如香菇、竹筍等農產品。游客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可以掃碼查看這些土特產的產地故事,了解當地的文化和特色。這種“旅游 + 零售”的模式,不僅為游客提供了便利,也為當地土特產的銷售開辟了新渠道。
在官渡鎮武陵峽景區,零售終端被巧妙地融入到景區的自然景觀中。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可以在零售終端購買到當地的特色商品,同時還能通過掃碼了解景區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這種“旅游 + 文化 + 零售”的模式,不僅提升了游客的消費體驗,也進一步提升了竹山縣的旅游品牌影響力。秦巴民俗館則通過展示當地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館內的零售終端陳列著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和手工藝品,游客們在參觀民俗館的同時,可以購買到心儀的商品,作為旅行的紀念品。這種“文化 + 零售”的模式,不僅促進了當地土特產的銷售,也傳承和弘揚了當地的民俗文化。
圖為零售客戶開展直播帶貨場景。劉衛星攝
活力新引擎:消費與文化的“雙向賦能”
竹山縣的“旅游 + 營銷”模式,不僅提升了旅游的吸引力,也帶動了零售終端的消費活力。通過創新的模式,零售終端不再是簡單的商品銷售點,而是成為了文化傳播的窗口、經濟發展的引擎。
在旅游的熱潮中,土特產成為了連接游客與當地文化的紐帶。游客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渴望帶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紀念品。于是,零售終端巧妙地將土特產與旅游文化相結合,通過掃碼查看產地故事的方式,讓游客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這種“文化 + 零售”的模式,不僅提升了土特產的附加值,也讓游客的旅行更加豐富多彩。
圖為消費者正在購買土特產品。王勇攝
在官渡鎮,一位零售戶憑借創新思維,創新會員計劃,進一步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消費者在購買卷煙和非煙商品時均可累積積分,積分可以兌換糧油、農資等商品。她利用會員消費數據,與當地郵儲銀行攜手合作,共同推出了一項“代金券”消費計劃。消費者可憑借郵政代金券在店內直接消費,享受購物的便利與實惠。
發展新動能:地方經濟的“雙向受益”
通過旅游與營銷的深度融合,竹山縣的零售終端消費活力得到了顯著提升。游客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土特產的銷售。據統計,自“旅游 + 營銷”模式實施以來,竹山縣的土特產銷售渠道更加多樣化,零售終端的銷售額也有了增長。
圖為零售終端土特產品銷售展示區。駱順軍攝
此外,這種模式還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零售終端的工作人員、景區的工作者以及土特產的生產者等,都從這一模式中受益。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生活質量也有了顯著改善。
這一創新實踐,不僅為終端營銷領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竹山縣將繼續探索“旅游 + 營銷”模式的深化發展,進一步提升旅游吸引力,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旅游 + 營銷”模式的成功實踐,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當“土特產”遇上“旅游熱”,我們見證了一場關于創新與活力的故事。終端銷售的“新引擎”已經啟動,它不僅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更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圖片由 劉衛星、王勇 授權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