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劉馨蔚
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與泰國在文化上有著諸多相通之處。泰國的佛教文化在云南的傣族、布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有著廣泛影響,許多佛寺建筑風格相似,宗教儀式也多有共同點。傣族的潑水節與泰國的宋干節在時間、形式和內涵上都極為相似,都是祈求幸福、平安和豐收的重要節日。這種文化上的親近感,讓滇泰兩地人民在交流中更易產生共鳴,增進彼此了解和信任,為合作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
云南與泰國雖不直接接壤,但通過瀾滄江—湄公河等交通要道以及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兩地人員往來和貿易交流極為便利。自2019年8月掛牌以來,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云南自貿區”)的設立為滇泰合作搭建了絕佳平臺。云南的普洱茶、鮮花、特色農產品等深受泰國消費者喜愛,而泰國的熱帶水果、橡膠、電子產品等也在云南市場有著廣闊前景。這種天然的互補性,為滇泰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多國多點、港港聯動”
滇泰兩地,山水相連,人文相親。在云南自貿區的東風下,中泰正在開啟嶄新的合作征程,書寫著新時代的友好佳話。
云南自貿區依托聯合國《政府間陸港協定》認定的國際陸港建立貿易進出口樞紐網絡,積極探索以“多國多點、港港聯動”模式,提升國際運輸便利化和多式聯運跨部門協同效率。
在推動“多國多點”物流樞紐跨境聯通方面,云南自貿區的貿易品通過中越、中老泰、中緬等出境鐵路連接南亞東南亞各國。國際陸港通過與鐵路部門合作,實現集裝箱、整車、散貨鐵路干線運輸,成為聯通南亞東南亞國際開放大通道的關鍵一環。
在探索“港港聯動”輻射境內外多式聯運網絡方面,云南自貿區依托國際陸港,打通多式聯運通道,連接國內的上海、天津、青島等城市,以及老撾、泰國、緬甸等國家。同時,以昆明—廣西北部灣、昆明—長江經濟帶、昆明—南亞東南亞為主要線路,形成“一心三支”的點軸輻射型多式聯運網絡。在“中國西南地區—中國云南昆明—邊境口岸—南亞東南亞國家”公鐵多式聯運線路方面,通過踐行《政府間陸港協定》,在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德宏片區建設邊境物流園,與周邊國家探索合作,共同打造輻射國內外的樞紐通道網絡。
為有效承接“一帶一路”、RCEP、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促進物流更加便捷化,進一步提升中老鐵路品牌效應,云南自貿區協同多個相關部門以及重點物流企業和金融機構,構建“一單制”試點實施方案等指導體系,以公鐵聯運為依托,創新單證物權憑證功能融資模式,為片區內企業提供“一次托運、一票到底、一個多式聯運經營人、一個費率、一次保險、一體運輸”的多式聯運解決方案。
依托一系列優勢,云南自貿區已構建運輸物流、保稅、跨境電商等運貿一體的發展體系,開展保稅物流、轉口貿易,建成跨境電商平臺,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開展大宗商品業務,面向周邊國家及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拓展國際供應鏈業務。
云南是東南亞游客探索中國的理想起點
云南自貿區的建設,為滇泰貿易注入新的活力。在貿易結構上,除了傳統的商品貿易,雙方在服務貿易領域的合作也不斷拓展。云南的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務業與泰國的資源相結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例如,云南的旅行社與泰國的旅游機構合作,開發多條跨境旅游線路,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兩地旅游,促進旅游業發展。
作為中泰間的重要連接點,云南不僅在經濟和人文交流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是東南亞游客探索中國的理想起點。2024年3月1日,中泰兩國互免持普通護照人員簽證協定正式生效。如今,免簽協定已正式生效一年。一年來,云南磨憨邊檢站共計驗放泰籍旅客3.2萬余人次,磨憨口岸已成為泰籍旅客入境云南的最大國家級陸路口岸。
2024年7月19日,老泰鐵路正式開通運行后,入境方向,旅客可以從泰國曼谷乘坐火車到老撾萬象,再從老撾萬象乘坐中老鐵路抵達中國昆明,再由中國昆明通向中國各地;出境方向,旅客可以從中國前往老撾,到泰國,再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各個國家。
磨憨口岸是連接中老鐵路的“中心驛站”,與老撾磨丁口岸接壤。近年來,云南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磨憨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為中老鐵路沿線開發建設貢獻“國門力量”。磨憨邊檢站先后推出便捷通關、集中驗放、提前發放外國人入境卡等17項便民舉措,旅客邊檢現場查驗效率提升30%以上;投入使用“智慧衛檢閘機”、實時翻譯機等智能設備,通關時間由90分鐘縮短到52分鐘。
中老泰多式聯運“一單制”貨運列車發車、“星光?瀾湄號”跨境旅游列車發車、“京滇?瀾湄線”國際貨運列車開行……當前,磨憨鐵路口岸“從通到暢、從暢到快、從快到好”的目標正逐步實現。
因為泰國旅游團的團員多以中老年人居多,為切實做好泰籍旅客的出入境邊防檢查工作,磨憨邊檢站不斷優化勤務,針對泰籍旅客年紀大、行李多、大多數以團隊形式出入境且時間集中等實際,開通團隊專用通道,增配泰語專業檢查員和引導,上線運行旅游團網上申報系統,前置外國人入境卡填報點,全面加強與旅行社的溝通聯系,施行口岸流量適時通報、出入境旅客“分類分流”、開設“潮汐窗口”等措施,有效確保口岸通關高效順暢。
滇泰院校“牽手”為合作增智
滇泰合作的根基在于民心相通。多年來,兩地的民間交流一直十分活躍。在教育領域,滇泰兩地的高校積極開展合作交流,互派留學生和教師,共同開展科研項目。這些交流活動為兩地培養了大量熟悉對方語言、文化和經濟的專業人才,為滇泰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在去年舉行的第八屆中國—南亞博覽會上,泰國西那瓦大學同中國云南高校及醫院舉行集體簽約儀式。云南紅河技師學院院長楊泓作為中方簽約代表之一致辭,他表示:“這是一次跨越國界的盛會,也是中泰兩國教育與醫療領域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楊泓介紹,云南紅河技師學院與西那瓦大學簽署框架合作協議,是為了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主動服務和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沿邊自貿區、產業園區等建設,持續推動面向南亞東南亞對外教育交流和合作的重大舉措。
今年3月,泰國清萊皇家大學代表團到訪云南民族大學,雙方就深化教育合作、推動人文交流開展座談交流。云南民族大學副校長段云學表示,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希望以此次交流為契機,進一步深化與清萊皇家大學在教育、民族醫藥、跨境語言研究、文化藝術以及國際中文教育等方面的務實合作,為新時代“中泰一家親”注入更豐富內涵。
“清萊皇家大學高度重視與云南民族大學的合作,未來將積極推動傳統醫藥、國際中文教育等領域的師生交流與科研合作,助力兩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清萊皇家大學校長松猜?孟泰頌說。
事實上,中泰兩國的教育合作由來已久。早在2015年,全球首家海上絲綢之路孔子學院在泰國博仁大學正式成立。該學院主席趙昆通猜曾表示,孔子學院的成立旨在更好地發展和提升泰國作為海上絲路樞紐的漢語教育水準,為促進中泰兩國各領域交流而服務。
滇泰情深,合作共進。云南與泰國的合作,是一場跨越山海的友誼之旅,是一次互利共贏的經濟合作,更是一段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泰國前副總理沙哈?班迪坤表示,過去50年間,中泰兩國始終緊密攜手,特別是泰國與云南保持著極為緊密的聯系。他期待,泰國與中國尤其是與云南,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展開更為全面、深入的合作,優勢互補,攜手共進,續寫中泰友好合作的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