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下降不僅影響日常生活質量,還可能與癡呆癥風險增加密切相關。隨著耳機的普及,尤其是年輕人長時間使用耳機,聽力損傷問題日益突出。本文將從醫學角度探討聽力下降與癡呆癥的關系、耳機使用對聽力的影響、不同類型耳機的潛在危害、其他傷聽力的行為,以及保護聽力和簡單檢測聽力損傷的方法。
聽力下降與癡呆癥風險
聽力下降,特別是老年性聽力損失(感音神經性聾),與癡呆癥風險增加存在顯著關聯。以下是科學依據和機制:
- 流行病學證據
一項大型隊列研究發現,中度及以上聽力損失的成年人癡呆癥風險增加2-5倍,另一項meta分析顯示,聽力損失與認知功能下降和癡呆癥的相對風險顯著相關。
- 認知負荷增加
聽力下降迫使大腦分配更多資源處理聽覺信息,減少用于記憶和思維的認知儲備。
- 社會隔離
聽力障礙可能導致溝通困難,增加孤獨感和社會隔離,而這些是癡呆癥的獨立風險因素。
- 大腦結構變化
長期聽力損失可能導致聽覺皮層萎縮,影響與認知相關的神經網絡。
- 炎癥與氧化應激
:聽力損失可能伴隨慢性炎癥,加速神經退行性病變。
- 干預效果
研究表明,及時使用助聽器或人工耳蝸可降低聽力損失相關的認知下降風險。
長時間戴耳機會損傷聽力嗎?
長時間使用耳機,尤其是音量過高時,可能導致聽力損傷,主要表現為噪聲性聽力損失。以下是關鍵點:
- 噪聲性聽力損失機制
耳機的聲音通過耳道直接傳遞到內耳,長時間暴露于高分貝聲音(>85分貝)會導致耳蝸毛細胞受損,引發暫時性或永久性聽力下降。
- 安全音量與時間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 耳機音量應控制在60分貝以下,每日使用時間不超過60分鐘(60/60法則) 。85分貝的音量暴露8小時可能引發損傷,而100分貝僅需15分鐘。
一項針對年輕人的研究發現,長時間使用耳機(每日>3小時,音量>80分貝)與高頻聽力損失顯著相關。
通過顱骨振動傳遞聲音,繞過外耳和中耳,直接刺激內耳。高音量仍可能損傷耳蝸毛細胞,且長時間使用可能引發頭部不適。研究數據有限,但理論上與傳統耳機在高音量下的風險相似。
入耳式耳機:
因靠近鼓膜,高音量可能造成更大損傷。長期佩戴可能增加耳道感染風險(濕疹或真菌感染)。一項研究發現,入耳式耳機用戶的高頻聽力損失風險略高于頭戴式。
頭戴式耳機:
覆蓋耳朵,聲音通過耳廓傳遞,部分隔絕外界噪音。音量分布較均勻,長期佩戴舒適度較高。高音量仍可能損傷聽力,長時間佩戴可能引發耳朵壓迫感或出汗。
比較結論:在相同音量和使用時間下,入耳式耳機因靠近鼓膜可能造成更大損傷,骨傳導和頭戴式耳機風險略低。但音量和使用時間是決定聽力損傷的關鍵因素,而非耳機類型本身。
其他傷聽力的行為
- 暴露于高噪聲環境
如演唱會(100-120分貝)、工廠噪音或交通噪音。研究表明,暴露于100分貝噪音15分鐘即可引發暫時性聽力損傷
- 不當清潔耳朵
使用棉簽或尖銳物體掏耳可能損傷耳道或鼓膜,導致感染或聽力下降
- 頻繁使用耳毒性藥物
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高劑量)或某些化療藥物,可能引發耳蝸損傷。
- 忽視耳道衛生
長期不清潔耳垢可能導致阻塞性聽力損失。
- 游泳或洗澡后耳道積水
增加外耳道炎風險,間接影響聽力。
如何保護聽力?
控制耳機音量和時間:遵循60/60法則:音量不超過60分貝,每日使用不超過60分鐘。
選擇合適的耳機:優先選擇隔音效果好的頭戴式或入耳式耳機,減少因環境噪音而調高音量的需要。
佩戴防護設備:在高噪聲環境(如演唱會或工地)佩戴耳塞或防噪耳罩,降低噪音暴露。
定期檢查聽力:每年進行一次聽力篩查,尤其是40歲以上人群或長期暴露于噪音者。
保持耳道衛生:避免用棉簽掏耳,更不要去采耳,必要時請專業醫生清理耳垢。游泳后用毛巾輕輕擦干耳朵,防止積水。
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血壓和血糖,預防血管性聽力損失。戒煙,因吸煙可能減少耳蝸血供。
如何簡單檢測聽力損傷?
日常觀察:
是否經常聽不清對話,需他人重復?
是否難以分辨高頻聲音(如門鈴、鳥鳴)?
是否出現耳鳴或耳內壓迫感?
手機應用程序:使用經過驗證的聽力測試應用,通過耳機測試不同頻率的聲音感知能力。這些應用可初步評估聽力損失程度。
簡單家庭測試:
低聲測試:請家人站在3米外低聲說話,測試是否能聽清。
摩擦聲測試:用手指在耳旁輕輕摩擦,正常聽力應能聽到輕微聲音。
時鐘滴答聲:將機械表靠近耳朵,測試是否能聽到滴答聲。
專業篩查:若懷疑聽力問題,盡快咨詢耳鼻喉科醫生,進行純音測試,評估聽力損失程度和類型。家庭測試無法替代專業診斷,尤其是持續耳鳴、突發聽力下降或單側聽力問題,需立即就醫。
總結
聽力下降不僅是生活質量的威脅,還可能增加癡呆癥風險,需引起足夠重視。長時間高音量使用耳機可能導致噪聲性聽力損失,入耳式耳機風險略高于骨傳導和頭戴式,但音量控制是關鍵。其他傷聽力行為如高噪聲暴露和不當掏耳也需避免。通過遵循60/60法則、佩戴防護設備、定期檢查聽力和保持耳道衛生,可有效保護聽力。
參考文獻(感興趣可學習,內容經過羅夕夕核實)
Lin, Frank R., et al. "Hearing loss and incident dementia." Archives of neurology 68.2 (2011): 214-220.
Golub, Justin S., et al. "Observed hearing loss and incident dementia in a multiethnic cohor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65.8 (2017): 1691-1697.
Liu, Chin-Mei, and Charles Tzu-Chi Lee. "Association of hearing loss with dementia." JAMA network open 2.7 (2019): e198112-e1981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