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星標 關注,從此你的世界多點科學~
當地時間4月2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要求政府采取重大舉措以推進海底礦產資源開發。此舉遭到幾乎整個國際社會的反對,各國普遍認為國際海域應禁止這類工業活動。
2021年,一家海底采礦公司開展考察,旨在探索到太平洋底部開采礦產的可行性
特朗普新簽署的這份行政命令要求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加快審批企業在美國領海和國際海域的采礦許可,而用白宮方面的話說,它“確立了美國在國家管轄范圍之內和之外的海底礦產勘探和開發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
另一方面,它繞開了一項由除美國外所有主要沿海國家簽署、已有數十年歷史的國際條約,即《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這是特朗普政府無視國際機構的最新例證。
部分海域底部密集分布著馬鈴薯大小的礦物結核,其中富含鎳、鈷、錳等珍貴金屬。在美國看來,很多之于經濟與軍事安全至關重要的尖端技術都要依賴這些礦物,而相關供應鏈被他國所掌握。
目前全球尚未出現商業化規模的海底采礦活動。該領域存在極高技術門檻,而且其中潛在的環境影響令人相當關切。
正因如此,1990年代大多數國家同意加入獨立的國際海底管理局(ISA),該機構負責管轄國際海域的海底采礦活動。由于美國并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特朗普班子便引用1980年一項鮮為人知的法律來背書——授權美國政府在國際水域頒發海底采礦許可。
許多國家都盼望海底采礦成為現實。但迄今為止,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都是,經濟利益不應凌駕于采礦活動的負面影響之上,包括破壞漁業和海洋食物鏈的風險,以及影響海洋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關鍵功能的風險。
此次特朗普簽署行政令的背景是,國際海底管理局歷經多年磋商仍未建立海底采礦監管框架,相關規則體系至今未能達成一致。
新政令或將為知名海底采礦企業“金屬公司”(Metals Company,MC)掃清障礙,使其首度獲得NOAA的快速審批許可。
這家在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溫哥華企業于今年3月披露,正通過美國子公司尋求特朗普政府批準其在國際海域作業。
MC已投入超過5億美元用于開展勘探工作。公司首席執行官杰拉德·巴倫(Gerard Barron)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有隨時能投入生產的船只,也在盟國建立了礦物加工體系。現在只差開工許可。”
2021年,牙買加國際海底管理局辦公室內的結核礦
以MC為代表的一些企業預計終將獲得海底采礦許可,它們已投入巨資研發深海采礦技術。這些技術包括配備巨爪的海底作業船,以及連接巨型真空系統的自主式航行器,將對海底進行地毯式勘探。
鑒于當前傳統采礦獲得的鎳和鈷已供應過剩,部分分析師質疑眼下大力推進海底采礦的必要性。此外,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商作為這些金屬的消費主力,正逐步轉向依賴其他元素的電池設計方案。
不過,目前我們預測的未來對相關金屬的需求量依然很高。而特朗普政府認為,不斷升級的對外貿易戰會阻礙美國獲得部分關鍵礦產。
美國地質調查局估算,僅東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裂區(Clarion-Clipperton Zone)這一處的多金屬結核礦就含有超全球陸地儲量總和的鎳、鈷、錳。
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裂區位于夏威夷與墨西哥之間的公海,面積約為美國本土的一半,平均水深約4公里,它也是MC的目標礦區。MC將成為首家依據1980年法案申請商業開采許可的企業。
巴倫指責國際海底管理局被“環保激進分子把控”,導致其遲遲未能制定可供企業遵循的開采章程,迫使公司選擇直接向美國政府申請許可。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言人莫琳·奧利里(Maureen O’Leary)不久前向媒體表示,現行美國法律程序包含“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跨部門協商及公眾意見征詢環節”。
位于牙買加金斯敦的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各國對距海岸200海里(約370公里)內的海域享有專屬經濟權,而國際水域則歸國際海底管理局管轄。盡管美國參議院從未正式批準該公約,但自公約生效以來,美國國務院一直派遣代表參加在牙買加金斯敦舉行的海底管理局會議,這給人留下美國有意遵守條約條款的印象。
目前已有30多個國家呼吁推遲或暫停海底采礦活動。包括寶馬、大眾、沃爾沃、蘋果、谷歌和三星在內的一眾汽車制造商和科技公司已承諾不使用海底開采的礦產。
2025年1月,美國夏威夷州眾議員埃德·凱斯(Ed Case)提出《美國海底保護法案》(
American Seabed Protection Act) ,旨在禁止NOAA為海底采礦活動頒發許可證。
國際海底管理局的談判代表們花費了十余年時間起草采礦規章,內容涵蓋從環保規定到特許權使用費等各個方面。盡管曾承諾在2025年完成制定工作,但談判代表們似乎難以如期達成這一目標。
然而,包括中國、俄羅斯、印度及多個歐洲國家在內的世界主要大國——普遍支持加快國際海域采礦進程——都對金屬公司意圖從美國政府處獲取開采許可的做法提出了異議。
關于海底采礦的顧慮主要源于相關科學研究不足。舉例來說,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裂區的多金屬結核礦身處冰冷、靜止、漆黑的深海世界,彼處棲息的生物連海洋生物學家都鮮有機會接觸。
深海保護聯盟(Deep Sea Conservation Coalition)聯合創始人馬修·詹尼(Matthew Gianni)表示:“我們認為,那里有半數物種的發育都依賴結核礦。”
詹尼指出,企業提出的開采方式將徹底摧毀這些生態系統,而采礦掀起的沉積物羽流可能擴散至更廣闊區域,導致其他生物窒息。不過,已自主開展十年環境研究的金屬公司稱上述擔憂被過分夸大了。
2023年,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裂區的考察隊發現了食肉海綿。海底采礦引發了環境擔憂
抵達深洋的成本是高昂的,技術是復雜的,屬于能與探索外星相提并論的挑戰。畢格羅海洋科學實驗室微生物學家貝絲·奧克特(Beth Orcutt)說道:“對于這片覆蓋地球約70%表面積的深海,人們既有的認知不過冰山一角。”
深海生態系統看似遙遠,但若受到擾亂,可能引發影響深遠的連鎖反應。
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麗莎·萊文(Lisa Levin)解釋道:“這些生態系統在全球循環中至關重要,而循環維持著海洋生產力,孕育魚類和貝類,也養育著人類。所有生態系統都相互關聯,破壞其中一環所帶來的多種影響,我們現在仍知之甚少。”
最嚴重的后果或許是:在科學家得以深入研究之前,整個深海生態系統就永遠消失了。而科學界永遠錯失了通向某些重大科學發現的幽徑。
“若執意向深海開采,就必須準備好犧牲這些生態系統。”
資料來源:
《世界科學》雜志版在售中 歡迎訂閱
月刊定價
15元/期
全年訂閱價
180元
點擊左側圖片或以下方訂閱方式選購
方式一:
掃描二維碼,“雜志鋪”訂閱有折扣~
方式二:
全國各地郵局訂閱 郵發代號:4-263
方式三:
機構訂閱,請撥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