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 廣交會上化州化橘紅展位吸引大量客商。 彭 藝攝
右圖 廣東化州市盛放的化橘紅花。 (資料圖片)
四月化州,生機盎然。北緯21°的暖風吹過鑒江平原,10余萬畝化橘紅花迎風盛放,潔白的花朵宛如繁星點綴在枝頭,處處彌漫著化橘紅的芬芳,勾勒出一幅絕美的春日畫卷。
近日,廣東茂名化州市以化橘紅“賞花經濟”為契機,圍繞化橘紅“中國氣候好產品”品牌和“藥食同源”特性,通過“氣候+產業+文旅”三維賦能,撬動化橘紅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土特產彰顯國際范
“2024年12月,化州化橘紅作為茂名的特色農產品獲得‘中國氣候好產品’認證,不僅提升了化州化橘紅的品牌影響力,也為茂名市農業產業升級注入了新的動力。”茂名市副市長王小慧說,截至2024年底,化州全市化橘紅種植面積達13.26萬畝,年產鮮果7.5萬噸,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15億元,帶動了35萬從事化橘紅產業的農戶增收致富。目前,化橘紅系列產品已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小小的橘紅果,變身富民“搖錢樹”。在化州市麗崗鎮尖崗嶺化橘紅種植基地,化橘紅種植大戶謝耀鋒說,他在麗崗種植化橘紅150余畝,樹齡已有11年,目前正進入豐產、穩產期,每年可收獲化橘紅鮮果約15噸,經烘干后加工成橘紅絲、橘紅切片,年產值達150萬元到200萬元。
在化州化橘紅主產區平定鎮,化州市培林橘紅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廖志略說,2017年,他成立了合作社,與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協議。如今,合作社已構建起“合作社+公司+產業協會+村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合作社負責種植加工和研發,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公司負責品牌營銷和市場銷售,產業協會負責品牌認證與品質監管,為產業發展指明方向,村委會高效對接農戶,收集農戶需求。目前,合作社成員已有300多戶,每戶每年增收超6萬元。
化州化橘紅有著1600多年的種植歷史。2006年,化橘紅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9年,化州獲得“中國化橘紅之鄉”稱號;2024年,化橘紅被正式納入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藥食同源”得到認定。
近年來,化州市持續加大力度推進化橘紅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激發化橘紅產業鏈條多種功能價值,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化橘紅是廣東‘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鮮活實踐。”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督查專員韋浩表示,通過“藥食同源”目錄落地、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化州市正讓化橘紅這一土特產彰顯國際范兒。
“化橘紅獨特的品質特色取決于化州市內特定的土壤條件和氣候環境。化州年平均23.1℃的溫潤氣候、1800小時的充足日照、1600毫米的豐沛降水以及地表豐沛的礞石礦脈,共同構成了一個天然的‘氣候實驗室’。”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用科學解碼化州的氣候基因,“冬季無霜凍護佑花芽分化,春末夏初晝夜溫差催化柚皮苷積累,盛夏雨季與果期需水量完美契合,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加上悠久種植形成的科學栽培技術,是化橘紅獲評‘中國氣候好產品’的核心密碼。”
化州市委書記鄧澤友表示,化州今年將加快建設化橘紅標準交易倉儲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硬件支撐,重點建設十里橘香示范帶,串聯博覽館、文創街與種植基地,打造集康養、研學、電商于一體的“化橘紅貢園”農文旅綜合體。
催生鄉村新業態
萬畝花海激活縣域經濟,也催生鄉村新業態。3月15日,化州市舉辦以“化州化橘紅·中國氣候好產品”為主題的2025年化橘紅賞花活動,各會場人潮涌動。游客可以上午漫步橘州生態公園花海,下午探訪橘紅博覽館走讀“千年南藥史”,晚上在民主步行街品嘗化州牛雜、香油雞等傳統美食。一條線路滿足多種需求,重塑了化州文旅格局,讓游客沉浸式感受化橘紅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化州市平定鎮積田大嶺村,“化橘紅+村播帶貨”“化橘紅+攝影比賽”等吸引游客前來賞花、聞香、尋寶,形成“活動搭臺、產業唱戲、農民增收”的新模式。
廣東省茶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國家一級制茶師肖鴻表示,要打造化州橘紅千億元級產業,與茶葉融合是助力,與廣東本土名茶融合是好選擇。
從花海到餐桌,從非遺到康養,化州正將“流量”轉化為“留量”,使賞花經濟從曇花一現變為細水長流。化橘紅賞花活動正在書寫“一朵花激活一座城”的化州實踐,從氣候密碼到千億藍圖,從鎮域聯動到文化破圈,化州正在下一盤棋,以化橘紅為子,布下產業與文化融合發展的大局。(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