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最近逛菜市場時,我開始有點納悶:為啥西瓜、草莓、黃瓜這些夏天的寶貝,春天就已經滿地都是?有時候還看到攤主信誓旦旦地推薦,說“新鮮空運”、“高科技大棚種植”,價格貴得離譜,味道卻實在一般。這讓我不禁想起小時候,水果和時令蔬菜真是“等歸期”——每到該吃的節氣那一口,才覺得超級香!
其實我知道,現在農業發達,反季節蔬果、食材確實不少。不過,我一直有種疑慮:這些反季吃的美食,真的是“有錢任性吃新鮮”,還是“多花冤枉錢,還傷身”呢?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立夏前后,哪些“反季食物”真的要少碰,純屬花錢買罪受,還可能對身體不好——算是一個資深吃貨加普通生活觀察者的親身體驗吧!
葡萄——提前上市的誘惑
先說說葡萄。最近網上超多所謂“新品種陽光玫瑰”,一串動輒四五十,和小時候老家地頭那會兒構樹下掛的小葡萄簡直不是一個量級。年初我嘗過一次“特供葡萄”,說是云南、海南大棚種的,賣相真沒話說——個頭大,型美,翠綠帶著薄霜,一口下去……尷尬了,好像在吃水氣球,沒啥甜味,還帶一股說不出的青澀味。
我查了下,原來反季葡萄為了搶市場,都是通過加溫(大棚種植)、調節光照、人為催熟的。雖然看著挺誘人,實際糖分積累得不夠,風味遠不如夏天慢慢曬出來的那種陽光味道。花高價買來一堆“寡淡體驗”,說實話,我心里挺不劃算的!
買葡萄這事兒,我勸大家一句:“反季太早的葡萄就別逞能。”盯著六七月后的正季貨,那才是真的自然好吃,價格也能降點,不會付出冤枉錢。
番茄——溫室里的童話與現實
還有個被叫做“萬能菜”的番茄。小時候我們家每到五月才開始爆發性吃番茄炒蛋、番茄蛋湯。到了現在,超市架子上四季都有番茄,甚至分出“牛心”、“粉果”、“金童”、“小番茄”等等,價格這時候也花式跟著定位起伏。
你有沒有發現,早春那些“大棚番茄”,切開后汁水特少,皮厚味澀,還老是有點“綠肩”(就是蒂頭那一圈死活不紅,還發硬)。聽朋友做農技的說,大棚反季番茄為了保產量、延長貨架期,經常催熟、選育的都是皮厚耐藏型,口感完全比不過夏天本地自然出來的果子。題外話,自然季節吃的番茄,番茄紅素、維C含量還高一些,滋味濃郁有“陽光的味道”。有一陣我圖方便買過進口粉果,價格是普通娃娃番茄三倍,味道卻平平,簡直就是被高科技給“圍獵”了錢包!
其實我覺得番茄,真的沒必要早那么多天買來吃。等本地番茄上市,做個番茄炒蛋、涼拌糖拌都能吃出幸福感。況且太早催紅,反而味道怪,還有點傷胃。
毛豆——“季節限定”的幸福
說到毛豆,我老婆特別愛。夏天邊追劇邊擼個毛豆,絕對是幸福小日子的代表。但有一年早春她在商場發現半斤要16塊的反季毛豆,還打了“新鮮空運”的牌子。買回家一煮,發現豆子澀口,纖維重,吃起來沒有小時候那種“奶香+嫩糯感”。本地菜農也說,毛豆只有夏天熱到汗流浹背時,才最合時宜。那種薄皮新鮮,顆粒鼓滿,吃到手軟。非要冬天、早春催出來的,土壤溫度不夠、陽光不夠足,外表看著翠綠,實則豆仁沒透,“全靠調配和氮肥撐著色”。
所以,現在我們家寧可等——只等夏天超市搞活動,買一大袋新鮮毛豆,煮完蘸點鹽,解鎖真實夏天的鮮美。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愛吃毛豆,真的別急,等天氣再熱點,遠比花冤枉錢吃“偽新鮮”更劃算。
黃瓜——“反季綠”OR“正當令清甜”
黃瓜我可是有發言權。家里平時消耗量超級大,尤其夏天做拍黃瓜、黃瓜拌皮蛋、黃瓜薄片加點醋,簡直“清爽神器”。但只要不是本地產的季節,黃瓜一是貴,二是口感差。冬春反季節黃瓜常常皮厚、中間有黃心,咬下去一點脆爽感都沒有,還經常帶點苦味。據說這就是因為大棚種植控溫、光照不足,黃瓜生長環境受限,自然滋味不足。還有些進口黃瓜,因為為了耐運輸都撿最耐撞類型,直接讓口感打了個折扣。
而夏天自家或者菜市場挑的本地黃瓜,皮薄,嚼著吱吱脆,有股淡淡甜香,根本不是一個天壤之別。我每次都忍不住吐槽:反季的貴貨黃瓜,錢花了,牙口都沒爽利!
草莓——你吃到的可能只是“假春天”
最后來說說草莓。近兩年“草莓季”幾乎全年無休,春節、元宵、三八節前后一斤能賣到四五十甚至上百。街頭商販包裝得比奢侈品還隆重,主打“無土栽培”、“純凈水溶”……但只要你嘗過真正的初夏露天草莓,就會發現,那些早春甚至冬季的大棚反季草莓——個頭雖大、紅通通仿佛工藝品,可吃著多少都是“顏值擔當,味同嚼蠟”,基本沒啥清香,甚至有時還有點酸澀。
了解下成分就知道,真正好吃的草莓是“陽光和土壤的作品”,催熟的高端反季草莓,多半做到了極致好看,卻難有風味。花大價錢,買了個新鮮外皮,里頭卻像普通西紅柿爛在水里……小故事,還記得前年有次花五十五買了一盒巨無霸甜寶,想給家里孩子嘗嘗鮮。結果小朋友咬一口就吐出來了,掛嘴邊嘟囔“沒有味道”。
我個人經驗是:買草莓真心不圖那個反季的高級貨(除非種草特別新鮮品種),不如等本地五月份的露天下市草莓,味道和便宜程度都是另一個世界。
“反季食材”的選購小秘訣
買反季水果蔬菜,我現在有自己的小“節氣原則”:
價格特別高、看著特別“水嫩”的,多半不是季節主力,嘗鮮可以,量不要多。
博主/商家大肆宣傳反季節高端賣點,注意考慮是否“種出來的時差在口感上能補齊”,不要被高價忽悠。
選擇國產、離自己生活半徑不遠的;大棚出來的比空運的更新鮮,但風味差異要有心理準備。
尤其是買水果,每年第一次上市往往最貴且味道一般;等等更實惠也不遲。
拿不準時不如問問攤主,“這是什么時候的貨,今年頭一批還是露天的?”——多數老板還是老實人。
說到底,我覺得現在生活條件變好了,想吃啥都能買到,是幸福。但被各種“反季高價新鮮”誘惑時,作為普通消費者,還是得多長個心眼。咱們舌頭其實比錢包更誠實,吃到對的季節、恰當的時機,既養生也省錢。
生活嘛,吃得對,身體才棒。別讓錢包和胃同時喊疼,那才叫會過日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