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G青島廣電·回瀾聽濤出品】
“好房子”的熱度正在持續攀升。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好房子”,并定義為“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房子”。
3月31日,住建部正式發布了國家標準《住宅項目規范》,對項目建設、使用和維護作出規定,涉及新房層高、電梯配置、隔音降噪、無障礙設施、消防安全、適老化改造等多個方面,5月1日起正式施行。
隨著住建部“好房子”新規對綠色化、工業化、智能化提出明確要求,我國建筑業迎來系統性變革,一場覆蓋全國的居住升級行動正全面展開。今年以來,已有北京、山東、山西、江蘇、貴州、四川等近十個省市結合地域特點,從標準制定、土地供應到建造工藝全鏈條發力,構建高品質住房建設體系。
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評價標尺,既是應對人口結構變化、居民消費升級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房地產行業從粗放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的關鍵抓手。在“房住不炒”的基調下,政策導向正在重塑行業格局——從單純追求規模增長轉向對產品力、服務力和技術力的競爭,催生覆蓋住宅開發、裝修裝飾、舊城改造等領域的萬億級市場空間。
這是民生改善的回響,也是市場紅利的釋放。
01
從頂層設計到地方實踐
“好房子”國標的出臺直指行業痛點。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房地產行業以高周轉模式實現快速擴張,大到“千城一面”同質化、建筑質量隱患、社區配套不足等宏觀問題,小到隔音太差造成鄰里矛盾、適老化設計缺失造成生活不便、層高不夠導致室內環境壓抑等個體感受,都是房子不夠“好”的結果。
從更加宏觀的層面來看,建設“好房子”也是當下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
在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推進“好房子”建設,將帶動更多改善性需求入市,提振住房消費,也將帶來大量舊房改造、適老化改造等裝飾裝修需求,進一步激發內需潛力。
同時,“好房子”建設,涵蓋設計、建造、使用、服務等各環節,能有力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對建筑業這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具有顯著的拉動作用。
萊西市月湖嘉園改造后
頂層設計明確方向,全國各地都緊抓這一新的增長點,快步跟上。
例如,根據《山東省好房子建設標準指引》,住宅全屋層高不低于3m、分戶墻采用不小于200mm厚的混凝土墻、樓板設置厚度不小于10mm的隔聲墊等成為“標配”。在不久前發布的青島樓市“12條”中,也提到加大“好房子”建設供給,《青島市2025年住房發展計劃》也明確提出,引導新開工優質地塊建設高品質住宅,培育一批示范項目,打造“好房子”試點項目15個以上。
在這種“好房子”標準下,我們可以看到實踐層面的具體變化。
在青島的城投·青云佳境項目中,德才股份在規劃設計環節,就從規劃景觀、立面造型、居住戶型、社區配套、綠色低碳、智慧科技等方面,全面納入“好房子”標準——按照年齡設計相應活動場地,綠地率達到47%,裝配率達50%,玄關、餐廚、臥室、衛生間、陽臺等空間實現智能化、數字化控制……高品質、智能化、綠色生態成為核心關鍵詞。
城投·青云佳境效果圖
“好房子”政策帶來的優質供給,有效調動了市場需求,配合各地優質地塊的出讓,市場信心正在恢復。
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300個城市住宅用地出讓金達0.4萬億元,同比增長26.5%,平均溢價率達13.6%,較去年同期提升8.1個百分點。尤其是核心一、二線城市“地王”頻出,溢價率也頻繁刷新紀錄。
政策紅利向市場紅利的轉化已經開始。
02
“好房子”打開更廣闊市場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新建住房在朝著“好房子”的方向邁進,越來越多的舊改項目也將納入“好房子”的范疇。在舊房改造過程中,遵循“好房子”的標準,能夠顯著提升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房產的價值。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表示,要“把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舊小區都要納入城市更新的改造范圍”;城中村改造“要在去年新增100萬套基礎上,再繼續擴大改造規模”。
根據第一批各地摸查情況,全國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約22萬個,改造涉及居民上億人,拉動投資萬億元級。若將統計范圍從住宅擴大至商業改造等更多領域,推動上下游行業和品類市場規模將更加可觀。
從住宅更新、商業改造到一級土地的盤活,伴隨改造物業更加細化、改造范圍擴大,城市更新盤活的資產體量也進一步擴大,將釋放更大規模的投資紅利。
但高質量發展要求下,無論是老舊小區還是商業改造,“好房子”所涉及的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繡花”功夫,需要解決企業資質門檻高、涉及領域多、施工要求復雜、各方協調難度大等眾多難題。
比如青島的膠州市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老化和有隱患的燃氣、供水、供熱、排水、供電、通信等管線管道的更新改造,小區活動場地、綠地、道路等公共空間和配套設施的適老化、適兒化改造等一系列大小不一、難度不一的工程要在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的情況下同步推進。
德才股份膠州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作為改造項目的承接方,德才股份針對這些難題,搭建起了“1+3+N”的城市更新及老舊小區改造模式:即以“1個”德才股份全產業鏈建筑裝飾平臺為核心,引入老舊社區綜合改造、老舊社區配套設施提升、老舊社區綠化升級“3大改造板塊”,擁有向“N個場景”無限進化的能力,最終將膠州市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打造成了國家住建部認可的樣板工程。
不久之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中,又出現了德才股份參建的項目——青島市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項目,這也是山東省本批次唯一一個入選歷史文化傳承類案例的城市更新項目。
市南區四方路片區改造項目
當建設“好房子”的政策紅利撬動“存量”的萬億市場,有技術儲備、有標桿案例的企業,無疑是這片“藍海”的領航員。
03
“好房子”重塑行業核心競爭力
建設“好房子”,涉及好設計、好材料、好建造、好服務,是一個系統工程,保溫、防水的高性能材料,縮短工期、便于維保的裝配式裝修,自動調節室內環境的智能家居,便民菜店、托兒所、保潔維修等配套服務,都將成為“好房子”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但“好房子”對全產業鏈的拉動,落實到“最后一公里”的實踐層面,也對相關企業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場上比拼的不再是誰的資金周轉效率更高,而是誰的設計能力和技術能力更優。
由此來看,“好房子”帶來的市場機遇,更傾向于留給擁有全產業鏈的企業。事實上,這也正是行業頭部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前進方向。
例如山東省首家A股上市建筑企業德才股份,其核心競爭力就是布局全建筑產業鏈,目前擁有1項特級資質,34項壹級(甲級)資質,能夠提供可研論證、規劃設計、方案策劃、建筑設計、幕墻設計、景觀設計、裝飾裝修設計等全產業鏈一體化設計、全生命周期服務。
這種頂級設計能力牽引下的全產業鏈布局,能讓新技術更加精準地適用到“好房子”的建設中,而技術正是建設“好房子”的關鍵支柱。
在各地建設“好房子”的政策中,技術都是重頭戲。比如《青島市“好房子”建設技術導則(試行)》中就明確提出,住宅建筑的設計、生產、建造、交付、運行維護等,宜全過程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從青島走出的德才股份,正是這種技術的先行者。
在高密紅高粱影視城、青島影視外景基地、重慶十八梯、重慶白象街、蕪湖鳩茲古鎮、湖南里耶旅游文化小鎮、鎮江金山寺、深圳理工大學建設工程等在內的一系列重點工程項目中,都能看到德才股份對BIM技術的嫻熟應用。
重慶十八梯傳統風貌區項目
綠色建筑,是建設“好房子”的另一項核心技術,它使得建筑使用者能夠切實感受到健康、舒適、智慧和宜居的環境提升。
德才股份應勢而動,以設計為龍頭,推動生產、施工、運維等多個階段的綠色轉型,探索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落地,加大裝配化深加工材料、綠色建材、鋼結構住宅等方面生產能力,布局被動建筑、裝配化建筑、零能耗建筑、綠色建筑、城市更新等新興市場,打造綠色建筑全產業鏈體系。
同時,德才股份還充分發揮德才高科作為住建部授予的綠色環保生產研發基地的優勢,大力引入光伏幕墻、節能門窗、被動幕墻等節能低耗的技術,將培育成綠色建材生產示范基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青島膠東國際機場、青島奧帆博物館、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新聞中心、歌爾MOS辦公樓等一批重點項目中,均能看到德才股份新科技的應用。
德才高科系統門窗智能制造生產線
“好房子”政策的深化實施,標志著中國居住消費從“有房住”向“住得好”的質變。對于企業而言,這既是告別土地紅利、金融紅利后的生存挑戰,更是通過產品創新和服務升級重塑行業地位的戰略機遇。當政策要求、民生需求與市場規律形成共振,那些能夠將綠色技術、數字工具與人性化設計深度融合的企業,必將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占據先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