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土高原的褶皺里,藏著一支沉默的畫筆。它不描摹文人雅士的風月,也不追逐高山流水的孤傲,而是蘸著泥土與汗水,將西北大地的呼吸、勞動者的脊梁、生活的煙火氣,統統揉進水墨的肌理中。這支畫筆的主人叫趙望云——一個被戲稱“趙望驢”的畫家,一個用雙腳丈量山河的“平民藝術家”。他的山水畫里沒有仙氣,卻藏著中國大地的魂魄;他的筆墨看似粗獷,卻能讓人聽見西北風的呼嘯、看見麥浪的起伏。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當多數畫家還在書齋里臨摹古畫時,趙望云已背著行囊走遍河北、山東的田間地頭。他蹲在田埂上畫彎腰插秧的農人,坐在窯洞前勾勒馱貨的毛驢,甚至跟著伐木工人鉆進秦嶺深山。這些場景在當時畫壇堪稱“離經叛道”——山水畫怎能不畫亭臺樓閣,反而去描摹鄉野村夫?但趙望云堅信:“風景的優美,多因為人的活動。”他筆下的山川河流,總是與勞作的身影交織。一隊馱著貨物的毛驢蜿蜒穿過山谷,幾個扛鋤頭的農民點綴在梯田間,就連戈壁灘的駱駝隊,也在他的墨色里踏出生命的節奏。
趙望云的畫里藏著西北大地的密碼。他用干渴的筆觸皴擦出黃土高原的溝壑,蒼勁的線條勾勒出祁連山的骨骼,潑墨暈染的云霧又讓秦嶺的密林在濕潤中呼吸。有人形容他的山水像老農的手掌——粗糙、皸裂,卻充滿力量。這種獨特的氣質源于他對寫生的癡迷。他曾連續數月扎在陜南林區,白天觀察伐木工人的動作,晚上就著煤油燈修改草圖;為了捕捉沙漠駝隊的動態,他跟著商隊在風沙里跋涉,畫紙被砂礫磨得沙沙作響。正是這些沾滿塵土的寫生本,讓他摸索出一套前無古人的筆墨語言:既保留傳統山水的意境,又讓畫面充滿炊煙的味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