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陳枚《耕織圖》
在這世上
最美好的東西皆由人的雙手創造
勞動是大地上最動魄、感人的事情!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詩人也應關注現實,體察百姓疾苦
五一勞動節,一起來讀10首經典勞動詩!
01
《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勞動詩里,最膾炙人口的要數這首。全詩生動地描寫了古代農人們扛著鋤頭在烈日下辛苦勞作,種出了我們每天三餐的粒粒米飯,其意義在于警示世人,一粥一飯得來不易,千萬不要浪費糧食,尊重勞動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02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詩人用清新的筆調描寫了夏日農村的勞動場景 :男人們白天下田除草,婦女們在白天干完別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線,再織成布。
那些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也喜愛勞動,學著長輩的樣子,在茂密的桑樹下種瓜,雖然辛苦,卻也其樂陶陶。一個“學”字,透出兒童的天真活潑,極富生活情趣,讀來意趣橫生,給人以極美的藝術享受。
03
《歸園田居》(其三)
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04
《秋浦歌》(其十四)
唐·李白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在這首詩里,詩人飽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勞動者的頌歌。將冶煉工匠的生活與形象刻畫得維妙維肖,動人心弦,詩人對冶煉工人的敬愛與頌揚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05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世人都知鱸魚鮮美,卻忘了捕魚者的艱辛,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出沒在大江里,只為了給自己養家糊口。兩副鮮明畫面的對比,反映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深同情。
06
《詩經·豳風·七月》(節選)
先秦·佚名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
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豳風·七月》是中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屬于《國風·豳風》。這首詩以一個農夫的口吻,描述了一年四季的勞作和生活,展現了古代農民勤勞、樸實的生活風貌。
這首詩不僅反映了古代農民的生活狀況,也揭示了他們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他們面對艱辛的勞動,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對生活充滿希望。這種精神,對于我們今天來說,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07
《雨過山村》
唐·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當詩人王建來到田園山村時,看到農忙時節的農村生活,記下了這閑雅的一幕。想象一下,庭院中的梔子花靜靜開放,很是閑雅,可無人欣賞,卻又顯得有些孤獨。勞動就是這樣,選擇播種,就要放棄花開,當收獲時節來臨,就會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
08
《憫農》
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蜂與蝶在詩人詞客筆下,成為風韻的象征。然而小蜜蜂畢竟與花蝴蝶不同,它是為釀蜜而勞苦一生,積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詩人羅隱著眼于這一點,寫出這樣一則語短情長、寄慨遙深的詩的“動物故事”。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09
《過山農家》
唐·顧況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這是一首描寫詩人拜訪山間農家的小詩,從山行途中、到達農舍、參觀焙茶和曬谷的四個鏡頭,層次清晰地再現了江南山鄉焙茶曬谷的勞動場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山農的感情是質樸的,他給客人泡茶,為煙熏而感到歉意,反映了勞動人民爽直的性格和好客的本色。而這種“俯拾即是”的生活小事,卻讓人有清新撲面的藝術享受。
10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茅檐、小溪、青草,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這是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