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土地整治作為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手段,在我國農村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土地整治過程中,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僅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土地整治工作順利開展、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深入研究農民在土地整治中的權益保障體系與實踐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政策框架與核心機制
(一)全流程參與機制
決策參與:整治區域的劃定以及方案的制定均需經過村民議事決策機制,并取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的同意。這一機制確保了農民能夠在土地整治的初始階段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訴求,使整治方案更貼合農村實際情況和農民需求。
實施監督:鼓勵群眾投工投勞參與建設,并在驗收環節吸收村民代表參與。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增強農民對土地整治項目的認同感和參與感,確保項目的實施質量和效果符合農民的期望。
動態反饋:當涉及永久基本農田調整時,需向社會公布相關信息并接受監督。這一舉措有助于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確保永久基本農田調整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二)權益保障機制
產權保護: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充分尊重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嚴格禁止強制農民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或強迫農民上樓等行為。這一機制是保障農民土地權益的基礎,維護了農村土地產權的穩定性。
安置優先:在拆舊建新過程中,需確保“先安置、后拆舊”的原則,切實保障農民的居住權益。這一措施避免了農民因土地整治而面臨居住困境,體現了對農民基本生活需求的關注。
收益分配: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機制,例如浙江省將土地整治增值收益的30%用于村級旅游設施維護。這種收益分配方式使農民能夠從土地整治中獲得實際利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公共服務的改善。
三、具體保障措施與實踐案例
(一)權屬管理與確權登記
整治前調查:開展地籍調查和不動產登記工作,以明確土地的權屬關系。以浙江省德清縣為例,97%的農戶獲得了新版不動產權證,這一舉措為土地整治提供了清晰的產權基礎,減少了因權屬不清而引發的糾紛。
爭議解決:通過司法介入的方式處理土地整治中的歷史遺留問題。如江蘇省建湖縣排查出低價發包合同20份,涉及耕地580畝,通過司法手段解決了這些合同糾紛,維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
(二)補償與安置保障
宅基地退出:推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例如江蘇省鹽城市的退出戶平均獲得12萬元補償。然而,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關注老年農民對新居住環境的適應性問題,確保他們能夠平穩過渡。
產業融合收益:通過土地整治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民帶來額外的收益。以安徽省宏村為例,通過整治開發民宿集群,村民的年分紅增加了1.2萬元,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
(三)收益分配機制
指標交易分成:部分地區將土地整治收益用于反哺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如海南省儋州市;還有地區通過指標交易撬動社會資本,如浙江省通過指標交易撬動社會資本達300億元。這些舉措為農村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和經濟的發展。
土地流轉收益:土地整治后,耕地實現了集中連片,土地流轉租金普遍上漲30% - 50%,增加了農民的土地流轉收入。
四、監督與風險防控
(一)監督機制
紀委監委介入:紀委監委在土地整治監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江蘇省建湖縣紀委監委查處了低價發包合同20份,對3人進行了黨紀立案,有效遏制了土地整治中的違規行為。
數字化監管:應用區塊鏈等技術進行數字化監管,防止耕地虛報等問題。根據2024年國家核查結果,發現12%的補充耕地存在設施虛報問題,數字化監管能夠提高監管的準確性和效率。
(二)負面清單管理
明確禁止違背農民意愿搞合村并居、破壞生態環境、違規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等行為。通過負面清單管理,為土地整治劃定了明確的紅線,保障了土地整治工作的合法合規開展。
五、前瞻性建議
(一)法律完善
推動《土地管理法》與《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有效銜接,明確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的法律體系是保障農民權益的根本,能夠為土地整治中的權益保障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
(二)技術賦能
推廣數字孿生平臺,集成地籍管理、收益分配等功能,提升土地整治工作的透明度和管理效率。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土地整治信息的實時共享和動態管理,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三)社區共治
建立“村民理事會 + 專業機構”的協同管理模式,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和專業機構的技術優勢。例如重慶市銅罐驛鎮培育了300余名新農人,通過社區共治促進了土地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六、結論
農民權益保障應貫穿土地整治的全周期,通過“制度設計 + 技術監管 + 社區參與”構建立體化保護體系。這一體系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臨著一些挑戰。未來,需要進一步平衡耕地保護與農民生計、生態修復與產業收益之間的關系,以實現“整治—發展—共富”的良性循環。后續研究可以聚焦于如何優化權益保障制度、提升技術監管的精準度以及增強社區參與的有效性等方面,為完善農民在土地整治中的權益保障體系提供更深入的理論支持和實踐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