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國力衰弱,金融體制混亂,錢幣發行也混亂,國家政權對貨幣發行事實上已經失去了掌控權。當時,在東北及周邊地區流通的貨幣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私帖、羌帖和官帖。
清末的官餉流動使用用銀子,而普通民眾之間的交易用制錢,東北地區制錢缺乏,沒有那么多現錢,于是大多數商家交易都采用了記賬的形式,這個記賬的信用單據,也因為其蘊含的價值而與貨幣并行流通,成為信用貨幣。清咸豐二年(1852)以后,民眾正式將這種“信用貨幣”稱為“私帖”。
以哈爾濱地區為例,該地區流通的私帖,多屬于“商帖”性質,以制錢(吊)為本位,只限該私帖的發行地區以及其他地區有交往的商號之間流通使用。
光緒二十年鐵嶺阿吉牛堡子德玉順記私帖
私帖大多為殷實商號或者錢莊自行發行,無需官府批準,其形制與各地私營錢莊發行的“錢莊票”沒太大區別——票面印有發行商號的名稱、錢帖編號以及憑此帖取錢若干吊等字樣。
撫順康爾屯泰和涌記私帖
在19世紀中期,私帖已在東北地區廣泛流通,填補了清政府貨幣供應不足的空白。但因缺乏監管,導致濫發,加劇了市場和金融體系的混亂,直至20世紀20年代張作霖政權整頓后私帖才被逐漸取締。
所謂“羌帖”,是我國東北和新疆地區民間對沙俄在我國發行的盧布紙幣的俗稱。
19世紀中葉,沙俄帝國通過《璦琿條約》侵占了我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共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羌帖”就越過邊界侵入我國東北、新疆的伊犁和塔城地區、外蒙古和內蒙古東部一帶。
沙俄在1897年實行“金本位”,規定“羌帖”可隨時兌換金幣。當時哈爾濱的華俄道勝銀行聲稱:“盧布就是黃金”,可以隨時兌換,1盧布可向該行兌換1個銀盧布(含銀5錢8分),滿5盧布可兌換1個金盧布。當時東北地區幣制混亂,天天在變,且各省貨幣互不通用,兌換時還要扣除傭金,層層蝕耗,人民苦不堪言。沙俄“羌帖”為十足可兌現紙幣,貨幣信用極佳,幣值穩定,1盧布相當于中國現大洋1元,在民間其實是很受歡迎的。官府及各個軍閥為了多征稅,也把稅捐、印花、田賦等規定用“羌”帖交納。
沙俄1909年10盧布羌帖
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后,鐵路運費、與俄國人交易以及鐵路地段內的稅捐繳納,都強制民眾使用“羌帖”,于是,“羌貼”的流通量更是迅速增加。“羌帖”作為一種外來貨幣,迅速控制了中國北部及東北部的金融。
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俄因戰爭需要開始濫發貨幣,羌帖幣值開始下跌。1917年“十月革命”后,羌帖迅速貶值,至1920年已經淪為廢紙,大量持有羌帖的中國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官帖,是清末東北三省官銀錢號局所發行的錢鈔的統稱。為對抗羌帖和私帖,當時的政府試圖以官方信用重建秩序,在1898年后設立吉林官帖局(后改組為永衡官銀錢號)、廣信公司等官辦金融機構,發行官帖(如銅元票、銀元票)。
吉林永衡官帖二吊
官帖面額有一吊至一百吊等多種。后因但受制于財政危機和軍閥割據,發行過濫,兌價日跌,幾成廢紙,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總體來說,在清末民初的東三省,官帖、私帖與羌帖三種紙幣雖有大致的出現順序,但基本上是混亂并行的,既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環境的演變,也為我們揭示了東北地區貨幣復雜的歷史過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