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是刻在人類DNA里的“幸福密碼”。那么一天吃八頓碳水,又是什么體驗?
在北方,面食是刻入基因的飲食傳統,而河北邯鄲的大名縣就將這一傳統演繹到極致——從酥脆的燒餅到筋道的饸饹面,從千層火燒到軟糯的粘壯饃,大名的每一口碳水都帶著土地的豐饒與匠人的巧思。
燒餅、饸饹、千層餅、粘壯饃“面面俱到”, 一座碳水的“天堂”
碳水給人的快樂,就是這么神奇。4月26日-4月29日期間,大名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與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共同聯袂飲食文化學者高文麒、美食博主@黃塊塊、歷史博主@老豬的碎碎念、科學科普博主@鹿有鰭等達人嘉賓開展“百味大名·煙火食旅”風物之旅,體驗一場淋漓盡致的“吃到頂”。
4天3晚“不間斷投喂”,讓風物之旅團隊感受到了華北平原的“另類豪放”:從驚訝到驚喜,從驚喜到“暈碳”,從“暈碳”到克制,從一顆消食片到放棄克制——根本停不下來。
大名不是一座用“打卡”就能讀懂的城市。它的碳水宇宙里,藏著華北平原的豐饒、運河千年的槳聲,以及普通人用雙手守護的舌尖信仰。在這里,風物旅行團與專家學者的對話、親手磨制香油的體驗、隨處可見的煙火市集,共同織就了一幅“食旅”地圖。
風物之旅出行團合影
飲食文化學者高文麒、美食博主@黃塊塊、
歷史博主@老豬的碎碎念、科學科普博主@鹿有鰭等嘉賓
參與了與本次尋大名“百味”的煙火之旅
大名之行向我們證實,在華夏大地上,每一步都可能發現新的“風味綠洲”——而地道風物,正是這樣一個待每個“寶藏小城”成為“新綠洲”的見證者。
探索“百味大名”的風物之旅已經圓滿結束,那么,在一天八頓碳水的“極限飽腹行動”背后,又能揭開什么樣的千年密碼呢?歡迎來到你的新“碳水宇宙”——河北邯鄲大名縣。
一日三餐的碳水狂想曲
北方的“面食宇宙C位”終于被發現了?
“我們會不會把這次風物之旅吃成消食片硬廣?”
在大名僅渡過這趟食旅的半天,“主攻”美食文化的嘉賓團內便出現了如此聲音。短短半天時間,他們已經徹底從“為了少熱量想克制”變成了“為了碳水快樂停止思考”的狀態。
因為,這里的碳水花樣實在是太多了!
面香與咸香,是大名碳水宇宙的底色。
清晨的大名,是從“碳水+碳水”的硬核早餐中蘇醒的。老十字街油條豆沫店中,剛揉好恰當比例的光滑面團,被扯成長條馃子在油鍋中翻滾膨脹至金黃,裹上酥薄透光的油豆皮,塞入雞蛋和豆干,無一例外多層次地酥脆咸鮮。搭配一碗用小米漿、花生、黃豆與青菜熬煮的豆沫,只需撒上一撮當地的芝麻鹽,便讓聲稱“只吃一個”的美食博主@黃塊塊默默開始了“光盤行動”。
在老十字街油條豆沫店 美食博主@黃塊塊展示手中酥脆咸鮮的馃子。
早餐高峰期過去,大名的餅店又開始熱鬧起來。遠近聞名的郭八火燒,店門前永遠排著長隊。近三十層酥皮需經過燙面、搟壓、刷油、翻烤的繁復工序,入口時面團、花椒與茴香的香氣融合迸發,再加上會存肉餅的爆汁羊脂餡餅、金振馓館的鹵牛肉,碳水的質樸與肉食的豐腴又在此時達成完美平衡。
圖1鹵牛肉配馓咸香濃郁 圖2 會存肉餅羊脂餅 圖3郭八火燒能夾一切
絲毫沒有為嘉賓們填滿的胃感到愧疚,下一個趕到“碳水戰場”上的是——粘壯饃。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壯饃,它用黃米面做主角,搭配上紅豆、大棗,軟糯香甜,還有“拉絲”的快感。
地道風物CEO陳沂歡也在這場食旅中感嘆:“我們來到大名,發現這座寶藏小城,地道風物作為一個見證者,也為這里歷史、美食的豐富感到驚喜!”
若說大名的碳水宇宙還有何獨特之處,答案或許藏在更多的“隱藏菜單”中。在顧客成箱購買芝麻焦燒餅的步家糖燒餅店中,響起了嘉賓們口間不絕的“咔嚓”聲,甜酥的口感與芝麻香交織,也是大名游子行李箱中的鄉愁符號。
步家燒餅芝麻香十足,讓嘉賓們“合不攏嘴”
老平燒麥館的一碟芥末醬,為皮韌湯鮮的牛肉燒麥注入辛香,不僅讓嘉賓們“塞下消食片也要炫”,更是本地人從小吃到大的味覺記憶。
即便到了深夜,街邊剛出爐的饅頭與燒餅依舊在叫賣,為風物之旅的一日“八餐”畫上句號。
圖1 大名的燒麥皮薄勁道,牛肉或羊肉餡豐滿爆汁
圖2 本地芥末醬是大名面食的“靈魂搭檔”
“大名是一個融合南北文化非常好的古城,因此在大名的碳水中,我們大多能看到其它地域面食的影子,但它們又不完全一樣——大名人用自己豐富且獨具特色的物產,與千年的美食智慧,創造出了獨屬自己的精彩碳水‘宇宙’。”
飲食文化學者高文麒再次為大名碳水做出了高標準的評價。
風物之旅嘉賓高文麒老師,對大名面食表現出了極高的興趣
而同行的風物之旅團隊也達成共識:這座曾作為北宋陪都、被譽為“北京大名府”的歷史名城,憑借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與花樣百出的碳水盛宴,絕對是周末來河北的新興“食旅目的地”。
千年運河味
在餐桌上“活過來”的大名府歷史
我們對文明的認知從未停止在舌尖。
華夏自古以來的故事,似乎都和飲食脫不開關系。交通的閉塞催生發酵以酸代鹽;潮濕的氣候使得辣椒“割據一方”;多雨與吃米是氣候聯系,臨海與嗜鮮是地域糾葛。
大名這個“碳水宇宙”的背后,又代表了什么樣的歷史故事呢?
大名漫長時光中的食色風流, 正如屹立在古城旁的弘敬閣一般耀眼
“了解一個地區的文明變遷,除了去博物館還有感受市井飲食。文物是封存的‘證據’,而飲食是鮮活的留存,也是最能反映其歷史厚度的元素之一。”
@老豬的碎碎念在這場尋味之旅中,依舊不忘對更深層次的探索。路旁的一根香腸,在四肥六瘦下,飽含蒔蘿籽、砂仁、桂皮等豐富香氣,用不同于大名其它美食的特別口感引起了他的注意:什么樣的歷史,鑄就了如何的融合風味?
風物之旅嘉賓、歷史博主@老豬的碎碎念在大名石刻博物館
在大名大運河博物館中,他找到了這個答案。
作為歷史上兩次國都、七次陪都的古城,大名隨著隋唐大運河永濟渠的貫通,成為南北商賈云集的“沖要之地”,也有諸路買賣。至宋代達到鼎盛,被稱為“北京大名府”。大名府的飲食文化在運河槳聲與移民潮中不斷融合,最終沉淀出獨一無二的“南北基因”。
大名借運河而盛,也有著橫貫南北的水系
五百居香腸便藉文化融合而誕生。清道光年間,山東名廚攜魯菜技法遷居大名,制成軟滑利口的香腸。如今,這根香腸已成為大名碳水的“靈魂拍檔”;而誕生于大名運河重鎮金灘鎮的逢源號糕點鋪,同樣見證了風味的交融。蜜三刀亮漿不黏、羊角蜜糖心流淌,蘇式、京式等糕點的技藝隨著大運河來到大名,經本地改良后成為當地婚嫁之事的必備禮品。可謂“運河節點,百味交匯”。
圖1 五百居香腸 圖2 逢源號糕點
“逛大名古城,就像逛各種主題樂園大集合,好吃好玩又有新知。”美食博主@黃塊塊在參觀完大名故城遺址博物館、大名縣數字府衙體驗館后感嘆。
甕城光影秀、室內全息投影、現場歌舞表演……為讓客人更加了解美食背后的故事,大名將當地的歷史文化進行了許多好玩又易懂的展示。我們能在其中詳細了解到眾多歷史名人在大名的從政生活,也能吃到他們從大江南北帶來,流傳至今的飲食喜好。
有厚重歷史的大名古城
嘉賓們能一頭看到過去的喧鬧,一頭看到未來的繁華。
藝術來源于現實。《水滸傳》中“北京大名府”的市井繁華,至今仍能從滿城燒雞、燒餅、燒羊臉的叫賣聲中窺見一二。而古城旁的常聚德餐廳,一道黃魚白豆腐更是融合魯菜火候與本地醬汁,鮮香滑嫩——運河碼頭“不斷炊”的市井傳奇,不僅是往來不絕的貨物,更是風味的碰撞與新生。
風味的碰撞與新生 在大名流傳百年、千年的每一道名菜、小吃之中
物產之“中”
從田間到舌尖的“匠之心”
當然,歷史的味道不僅是風味的交流,也是土地的底色。
高文麒在“中國現存最大的石碑”五禮記碑與“中國最大墓志”的何弘敬墓志旁,發現了另一個讓他欣喜的“小”石碑。這塊碑記載了西晉文學家束皙為大名人,而正是這位大名人束皙所著的《餅賦》,是高文麒在數十年面食研究中,能找到的最早關于面食記載的文獻。
感受美食,了解其歷史也是其中一環
嘉賓團也在大名的歷史留存中,不斷尋找美食背后的秘密。
這足以證明,大名的面食傳承,由來已久。而這一切,都根植于土地的饋贈。
大名這座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的古城,憑借華北平原肥沃的土地與漳河、衛河的滋養,孕育出高蛋白小麥與飽滿的芝麻,這兩大物產構成了碳水盛宴的基石,也詮釋了“從田間到舌尖”的共生哲學。
位于華北“中心位”的大名, 集眾家所長的美食背后是物產的豐茂。
來到五得利面粉廠“全進口機械化”的車間內,親眼看到小麥經過清理、研磨、篩分,化作雪白的面粉。算是明白了這家起始于大名的面粉廠,如何將日均面粉產量做到傲視全球,又是如何將小麥轉化為街頭巷尾的碳水盛宴。
而在遍布大名的小磨香油廠內,古法石磨壓榨的芝麻油香氣撲鼻。工人將炒熟的芝麻倒入石磨,隨著磨盤轉動,琥珀色的油脂緩緩滲出,最終成為豆沫、燒餅的靈魂調料。在其中,我們看到了古法技藝、石磨與現代機械和諧“共贏”的新生……
“水代法”小磨香油技藝最大限度保留了濃郁的油香
“大名小磨香油,油香磨小名大”。
這一抹芝麻香,由2000余畝芝麻地起,從1400年前的“水代法”工藝,一步步傳承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如今,大名每年榨出6萬余噸香油,占據全國總量近四分之一!
在嘉賓們親自上手試榨芝麻油的過程中,大名土地饋贈的黃金密碼也從未停止攪動。
風物之旅嘉賓@鹿有鰭也親自上手感受這個“國家級非遺技藝”的秘密
風味的交融、物產的豐茂、老字號的堅守、儀式的傳承,共同織就了這座古城的文化底色。
雞窩燒餅反復揉搓,烘烤精確到秒的“時間執念”,是匠人對傳統的敬畏;二毛燒雞,則用從未熄火的兩百年老鹵,濃縮了時間與風味的重量。
圖1二毛燒雞百年老鹵承載了傳承的味道
圖2雞窩燒餅在老師傅手中變得無比香酥
圖3 元城扣碗“肉感十足”
如果說物產是底色,那么匠心則是大名美食的升華。
這種匠心,也深深刻成大名當地游牧與農耕文化交融的痕跡。迎賓樓與大名盛宴里勁道醬香軟燒牛肉、滑嫩鮮香砂鍋雞的細膩,與隔壁街巷面食的粗獷,在同一個餐桌上和諧共存。這里深夜的叫賣聲,也曾是孩童記憶中的溫暖,如今,這一聲吆喝也成為我們體驗“大名煙火”的窗口。
饅頭開鍋的叫賣聲,是多少大名人兒時的回憶
“大名美食讓人有幸福的沖動,而大名本身更是一部鮮活的立體史書。”科學科普博主@鹿有鰭也如此表示,或許碳水之外,超越味覺的“中”與“和”是更令她動容的存在。
大河湯湯,睇眄四方。大名這座曾在運河往來中繁榮的黃河故城,用上百種傳承小吃證明:真正的風味綠洲,藏在歷史與物產的交織中,既有碳水的大開大合,也有醬與油的細致入微,讓每一個來到這里的客人都能“吃出”自己內心的那一個大名府。而這也是致力于發掘小地方之美的地道風物,來到這里的理由。
風物之旅的見聞,讓一座寶藏小城的歷史與風物更加清晰
讓更多的朋友能夠發現“寶藏”、感受“寶藏”
是風物之旅最純真的期望
五一將至,不妨踏上這場“碳水+歷史”的旅行。在千年底色的碳水盛宴、南北交融的運河樞紐、以及千年古城落日的余韻中,感受大名獨有的“飯張力”——這里沒有打卡式的淺嘗輒止,只有用味覺與腳步丈量的千年密碼。
4月26日-4月29日
“百味大名·煙火食旅”圓滿結束
請關注搜索
視頻號:@地道風物
微博:@地道風物
抖音:@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小紅書:@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以及參與此次活動的科普KOL:
@麵癡高文麒、@老豬的碎碎念、@黃塊塊、@鹿有鰭
搜索話題詞#為了這口碳水特意去大名#
與風物君一起回顧隱藏在河北的碳水宇宙!
文 | 何如卿
圖片編輯 | 吳學文
攝影 | 吳學文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