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浩楠 發自 副駕寺
智能車參考 | 公眾號 AI4Auto
全球最大車企豐田,剛剛官宣了和全球自動駕駛“先驅”Waymo的合作意向。
算起來這已經是豐田在L4賽道一周之內的第二次出手了。
就在豐田和Waymo達成意向的100多個小時前,它和「中國Waymo」——小馬智行合作的最新一代Robotaxi量產車亮相,量產在即。
種種跡象表明,Robotaxi的iPhone時刻正在來臨。
豐田官宣“牽手”Waymo
豐田和Waymo的這次官宣挺有意思。
一般都是確定合作的范圍、形式,協議簽署后才正式官宣。但這次雙方顯得好像比較倉促。
雙方都明確定義為“潛在合作”,目前狀態是“達成初步協議”。
可以看出Waymo對這次合作的定性表述更模糊,明顯對未來的期待更多
- 雙方將合作開發新的自動駕駛平臺,但未來合作范圍將通過持續的討論不斷演變。
上周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第一季度財報會議上說的話,揭示了豐田和Waymo合作狀態的背景。
官方認為“Waymo尚未完全確定其長期商業模式”,而未來不排除“將Waymo自動駕駛技術引入私家車”
Waymo朝商業化落地的目標的努力,今年開始頻繁起來。比如之前Waymo負責Robotaxi的各個層面,包括技術、應用程序、維護和叫車運營等等。
而最近,Waymo嘗試在不同地區合作不同網約車平臺或出租車公司,把Robotaxi運營業務外包…
L4技術下放量產車,官方是第一次明確表態,與豐田的搭上線也是Waymo向這一目標邁出的第一步。
畢竟Waymo眼下不缺前裝量產Robotaxi,比如和極氪合作的“寶寶巴士”原型車。但極氪已經走在了智能化自研道路上。
相比之下,豐田對這次與Waymo的合作表態就淡定得多:
- 豐田致力于實現零交通事故社會,成為一家為所有人提供出行服務的出行公司,我們與Waymo有著共同的目標和愿景。
哪個自動駕駛玩家的愿景不是這樣呢?
那些年,豐田押注過的自動駕駛公司
對于電動車,豐田一直頗有微詞,但對自動駕駛的價值前景,豐田從來沒有過懷疑,甚至是最早開始押注投資的主機廠。
早在2016年,豐田就首次對Uber投資5億美元,成為其股東之一,雙方在網約車服務和自動駕駛技術領域展開初步合作。
豐田獲得的回報,是Uber承諾將自動駕駛算法整合到豐田車型中,并且按照豐田要求調整硬件方案。
后續,豐田聯合軟銀再向Uber注資10億美元,同時通過和軟銀的合資公司Monet在日本落地Robotaxi服務。
但2018年Uber在亞利桑那州的自動駕駛測試車出現嚴重事故后,出于安全考慮Uber暫停了在北美的公共道路測試。
這一暫停,卻是永不相見。后面豐田頻繁與各個技術公司開展自動駕駛合作,但再未提及Uber。
2020年,Uber出售了自家自動駕駛部門,接手的是Uber、Waymo元老創辦的Aurora。豐田也迅速和Aurora達成協議,一同開發L4自動駕駛平臺。
一開始的計劃是把Aurora系統集成到塞那車型上,2022年在得州啟動路測。但此時,Waymo已經在鳳凰城推出限定區域的無人駕駛服務,Aurora的Robotaxi開局就面臨技術驗證與規?;瘔毫?。
后續Aurora宣布將自己的業務重心轉移到自動駕駛卡車賽道,今年一月份宣布接入英偉達DRIVE平臺,計劃2027年實現L4級卡車量產。
而和豐田合作Robotaxi項目消息,2022年之后就再沒有過更新。
這幾年間,豐田旗下基金Woven Capital還投資過朱家俊的Nuro、豐田自家研究院老同事創辦的May Mobility等等。
但這些玩家集中在低速、封閉場景,Robotaxi的積累和實力明顯不足。
可以說,豐田押注自動駕駛賽道,瞄準的是“皇冠上的明珠”——Robotaxi,技術難度最高但潛力也最大。但兜兜轉轉近十年下來,或因時局或因意外,少有積極正向的結果反饋。
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有“中國版Waymo”之稱的小馬智行
2019年8月,豐田與小馬智行宣布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開發面向移動出行服務的自動駕駛車輛。雙方首次采用豐田雷克薩斯RX車型與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系統,在中國公開道路開展測試項目。
后續又有了資本綁定。2020年2月,豐田領投小馬智行B輪融資,金額達4.62億美元,成為其最大單輪產業投資者。
2023年4月,搭載小馬智行第六代L4自動駕駛軟硬件系統的豐田賽那Autono-MaaS車輛在北京和廣州啟動公開道路測試,并于同年正式開展車內無人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不僅驗證了其車輛在復雜城市環境中的可靠性,也標志著自動駕駛產業正式進入造血階段。
同年8月,豐田中國、廣汽豐田與小馬智行宣布共同投資超10億元成立合資公司“騅豐智能科技”,推動L4級Robotaxi前裝量產。其中廣汽豐田負責生產車輛平臺,豐田提供冗余系統設計,小馬智行負責自動駕駛系統與運營平臺。
這也是中國自動駕駛玩家探索,并被全行業模仿復刻的Robotaxi落地模式。
在此期間,小馬智行還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全部獲得全無人駕駛測試與運營許可,4500萬公里,每輛全無人Robotaxi日均訂單量超15單……
還在進行中的上海車展上,小馬智行首次對外官宣了自己的Robotaxi量產項目——昆侖計劃,在第七代自動駕駛軟硬件系統套件上采用100%車規級零部件,設計壽命長達10年60萬公里,并且采用平臺化設計,具有極強的跨車輛跨車型的適配能力。
小馬智行也對外一次性發布了三款昆侖計劃的Robotaxi車型,其中,豐田鉑智4X是首位家族成員。
從L4商業模型成立的角度出發,小馬智行經過實踐測算得出,1000輛左右車隊規模,每車每天15單左右,就能支持Robotaxi的持續運營。
而就在豐田官宣合作Waymo的前100小時左右,小馬智行與豐田的第七代Robotaxi已在廣汽豐田南沙工廠啟動量產,2025年起計劃部署規模突破千臺。
所以對于豐田來說,小馬智行仍然是迄今為止在L4、Robotaxi賽道上唯一成功,且有規模,距離商業落地“最后一公里”的伙伴和案例。
如何看待豐田此時提速Robotaxi?
主觀上,豐田需要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尋找優質的合作伙伴。
如果說小馬智行是豐田對中國優秀自動駕駛標的投資,那么Waymo也一樣,是豐田對北美優秀自動駕駛標的押注。
甚至對于豐田這樣的全球No.1主機廠來說,曲折反復這么多年才與Waymo建立合作關系,反而是一件令人詫異的事。
當然,如果對Robotaxi的全球布局和競爭提速有關注,或許就更容易感知作為前沿黑科技,在地域和地緣環境下的挑戰。
換句話來說,豐田應該是在中國看到了Robotaxi規?;逃脮r刻正在到來,才如此緊迫地在美國落子布局。
并且選擇的也不是別人,正是Waymo——集齊了中國版Waymo和美國Waymo。
除了Robotaxi,L4級自動駕駛技術帶來的成果和雙贏,實際也被豐田和小馬智行在上海車展作出了宣示,雙方在最大的出行市場——中國,展現出了不可替代性。
首先是技術層面,中國復雜場景,對于任何自動駕駛玩家來說,都是不可替代的數據寶藏。
其次是小馬智行已經在這個場景最豐富、挑戰最復雜、供應鏈最成熟的中國,鞏固了自己的L4實力地位。
第七代Robotaxi車型不光有豐田,還有和廣汽、北汽合作的車型,而小馬智行已經實現自動駕駛套件成本較前代下降70%,并實現前裝量產(產線預裝70%-80%的自動駕駛硬件)。
尤其是自動駕駛核心部件(如激光雷達、計算單元)通過車規級認證。小馬向我們透露,全車100%車規Robotaxi,目前是行業唯一。
運營層面,北上廣深全無人牌照全覆蓋,2024年每輛車的日均訂單量達到了15單,隨著運營范圍擴大,商業化運營增速明顯提高,驗證Robotaxi是真實出行需求而非技術嘗鮮。
第三個“不可替代”,是小馬和豐田開創的車企新合資模式,以及由此而生的三角生態:車輛平臺(豐田)+技術方案(小馬)+運營服務(騅豐科技)。
對于豐田來說,和小馬智行合作,是技術反哺、商業變現的主體。小馬智行已驗證的商業模式+量產能力,是支撐豐田“智慧出行科技公司”轉型的重要一環。
豐田也在合作中,從有錢不知道怎么投的Robotaxi門外漢,到逐漸熟悉L4技術、商業命門,積累L4閉環流程經驗,為如今和Waymo的合作提供了樣板。
這又怎么不算是中國自動駕駛玩家的標準、模式輸出呢?
從加州101公路到廣州天河CBD,掛豐田標的Robotaxi背后,站著兩個時代的影子:一個是硅谷的技術理想,一個是中國技術的商業領跑。
Robotaxi的iPhone時刻正在來臨,豐田不算“起個大早”,但在最關鍵的轉折點,同時布局完成了中美“雙版Waym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