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嘴懸下的茶湯,正順著茶寵的脊背蜿蜒成溪。這尊紫砂金蟾已養了三年,原本灰撲撲的陶身,如今泛著溫潤的光,活像裹了層琥珀色的光暈。茶友總笑說:“你這蟾兒喝的茶,怕是比我還金貴。”
茶寵的緣分,多始于一眼心動。有人愛憨態可掬的貔貅,取其招財納福;有人獨鐘 “一葉知秋” 的茶荷,葉片脈絡里藏著匠人刻刀的溫度。我案頭的小和尚茶寵,眉眼低垂似在參禪,每次注水時,茶湯從它合十的掌心漫過,再順著袈裟褶皺滴落,倒像是在演繹一場微型的茶道。
養茶寵講究 “以茶養之”。普洱的醇厚、白茶的清冽、巖茶的巖韻,不同茶湯養出的色澤各有千秋。新寵初養時,需用熱茶輕澆,如同給新生兒洗澡般輕柔;待陶體吸收茶香后,再用養壺筆細細擦拭,經年累月,方能養出 “包漿” 的油潤感。這過程像極了培育一株植物,急不得,也敷衍不得。
老茶客間流傳著不少茶寵趣事。曾見一位收藏家的茶寵方陣里,有只 “年年有余” 的陶魚,魚腹經茶湯浸潤,竟暈染出金絲般的
紋路,恍若活物游在茶湯里。更奇的是有人養的 “變色茶寵”,遇熱便從青灰轉為赤紅,仿佛被茶湯喚醒了生命。這些會 “喝茶” 的小物件,早已超越擺件的意義,成了茶席上流動的時光見證者。
茶寵的材質門道也頗深。紫泥的古樸、段泥的清雅、朱泥的艷麗,各有脾性。手工捏塑的茶寵帶著匠人手溫,而模具成型的則規整精巧。養得久了,茶寵會記住主人的飲茶習慣 —— 偏愛濃茶的,它色澤深沉;常飲淡茶的,它溫潤清透,儼然成了茶席上的另一個 “自己”。
暮色漫進茶室時,最后一泡老白茶澆在茶寵身上。水珠順著金蟾的鼓眼滑落,在茶盤上匯成細小的河。這些沉默的小物件,日日吞吐茶香,將無數個茶余飯后的時光,熬成了掌心溫潤的包漿。或許它們最懂茶人的執拗:在快節奏的生活里,連養物都要慢得講究,慢得有滋有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