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的外貿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呈現積極的增長態勢,尤其是面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成為重要支撐,據了解,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世界級港口群,廣州港、深圳港和香港港這三個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在2024年均位列全球前13名。
港口是外貿的“晴雨表”,約九成的中國外貿進出口通過海運完成,港口貨物的繁榮就意味著外貿事業的發展,也意味著人口需求的擴大,這對于內地學生來講就是非常重要的機遇。3月26日至28日,以海洋學科為特色的985高校,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峻峰應邀率團訪問澳門,推進學校與澳門伙伴院校的交流合作,既為學校發展注入新動能,也為人才培養開辟新賽道。
該校此次出訪精準把握了國家戰略需求,在澳門科技大學校長論壇上,張峻峰校長將"人工智能+海洋"的學科交叉成果推向國際學術舞臺,這種站位既凸顯了學校在海洋科技領域的學術領導力,更將海洋強國戰略轉化為可操作的學術話語。
與此同時,該校的科研方向也與國家重大需求同頻共振,其科研成果具有服務社會的天然基因。澳門兩所高校對深化海洋領域合作的積極回應,正是這種戰略導向產生的外溢效應。
對于學生而言,這種高層次的校際合作正在打開多維成長空間。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的開放共享,讓學生得以接觸跨境科研資源;聯合培養機制的深化,則構建起粵港澳學術共同體。
更值得關注的是,代表團專門安排與在澳校友的交流,這實際上是在編織一張跨越地域的成長支持網絡。當高校的對外合作突破單純的學術交流,形成涵蓋教學、科研、校友資源的立體網絡時,學生的成長路徑自然獲得更多可能性。
此次訪問凸顯的校際合作新模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不同于傳統的高校交流多停留于協議簽署層面,中國海洋大學與澳門伙伴院校的合作已進入"需求對接—成果產出—深化協作"的良性循環。從海洋環境到海洋工程,從學術研討到聯合培養,合作領域緊扣大灣區建設的實際需求。這種務實合作產生的疊加效應,既增強了學校在區域發展中的話語權,也使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更貼近產業前沿。
在高等教育競爭日益國際化的今天,高校的公共影響力不僅取決于學術論文的數量,更在于其整合資源、服務發展的能力。中國海洋大學通過澳門之行,成功將學科優勢轉化為區域合作支點,這種辦學智慧值得借鑒。對于該校而言,這意味著他們的課桌正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他們的成長空間隨著高校的開放步伐不斷拓展。
關注“高考志愿說”,獲取更多關于大學的原創解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