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寧波晚報
撞樹、撞墻、倒走……大爺大媽們的健身項目五花八門,到底是好處多多還是傷痕累累?68歲的周阿姨(化姓)用親身經歷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以為找到健身“良方”
怎料差點導致癱瘓
周阿姨退休后一直幫女兒帶娃,隨著年紀增長,出現關節和腰背部疼痛、發麻的情況。聽街坊說輕微撞擊樹、墻等硬物,通過外力的拍打能緩解不適,病急之下,她開始按街坊說的碰撞、摩擦肩背,從最初的每次1分鐘,逐漸增長至5分鐘、10分鐘……
一開始,疼痛似乎有所緩解,這讓周阿姨以為找對了方法,開心不已。然而,就在不久前,一次背部撞墻“鍛煉”后,她感覺腰部隱隱作痛,當時想著休息會兒就好了,未及時就醫。數周后,她發現疼痛加劇,甚至無法站立,家人趕緊陪她到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脊柱外科就診。
經檢查,醫生發現周阿姨的腰椎出現“真空裂隙征”,這是椎體缺血壞死的典型表現。最終,周阿姨被確診為Kummell病(遲發性創傷后椎體骨壞死),由于其椎體缺血壞死導致假關節形成,寧大一院神經脊柱外科盧斌主任醫師為她實施了微創骨水泥強化手術,術后她的癥狀終于得以緩解。
盧斌表示,臨床上時不時就會遇到類似的老年患者,這些患者大多患有骨質疏松,老人和家人不知曉或不重視,不慎跌倒、磕碰或者錯誤的動作(比如撞樹、撞墻等)都可導致脊柱壓縮性骨折,進而導致遲發性創傷后椎體骨壞死。
盧斌主任醫師手術中
“那為什么當初我撞擊樹或者墻等硬物能緩解疼痛呢?”周阿姨表示不解。醫生告訴她,這種非常規運動撞擊雖能在短時間內加速局部血液循環,刺激局部軟組織暫時麻痹神經,營造一種病痛緩解的假象。但若持續、多次刺激,則反而會導致皮下組織和筋膜急性損傷,甚至有損傷脊髓引發癱瘓等多重風險。
盧斌解釋:打個比方,脊椎骨頭像一塊磚頭,如果摔了一下或撞擊一下導致磚頭裂了縫(壓縮性骨折),但沒及時補好,時間一長,裂縫里的“水泥”(骨頭里的營養)流失了,磚頭內部就慢慢變空、塌陷,甚至碎成渣渣,這時候骨頭不僅疼,還會變形,甚至壓迫神經。這就解釋了不少老人“舊傷”更痛的情況。
防范骨頭被“蛀空”
這些事情要當心
據了解,Kummell病常見于嚴重骨質疏松的老年人,常因輕微外傷(如跌倒、咳嗽)導致椎體骨折。早期骨折后血液供應中斷,骨頭內部逐漸“干枯”,但表面暫時穩定,可能僅輕微疼痛;到達中期,也就是數月后,缺血壞死的骨頭開始塌陷,形成“空洞”(影像學表現為“真空裂隙征”);晚期時椎體完全變形,壓迫神經,引發劇烈疼痛甚至脊柱后凸畸形(駝背)。
Kummell病的患者骨頭就像被蟲子蛀空了
生活中,醫生發現老年人常有三大誤區,讓受傷的骨頭“雪上加霜”:
一是以為疼痛減輕等于痊愈,誤以為不疼就是好了,繼續彎腰提重物、跳廣場舞等,后果就是未愈合的骨折反復受力,加速椎體塌陷。
二是依賴偏方,延誤治療,不少老人出現骨質疏松,迷信草藥熱敷、暴力推拿,拒絕規范抗骨質疏松治療,結果骨頭持續變脆,輕微咳嗽都可能引發骨折。
三是過度靜養,導致肌肉萎縮,因為疼痛長期臥床“養傷”,拒絕任何活動,肌肉萎縮導致脊柱失去支撐,骨流失加速,形成惡性循環。
盧斌建議,一旦受傷,診療要“快”,腰背痛超過2周,務必做磁共振檢查,早期明確診斷,及時正規治療。如果需要手術治療,目前“骨水泥”微創手術像修補墻洞一樣填實椎體空洞,術后2小時即可下床,疼痛緩解立竿見影。其次,骨頭要“養”,重視骨質疏松的治療,打好藥物“組合拳”,鈣劑+維生素D打基礎,并用相關藥物抑制骨流失,每天可吃1盒牛奶、1掌心堅果、半斤深色蔬菜,限鹽戒煙酒。最后還是要注意防摔,廁所可裝扶手、地毯固定邊緣、夜間留小夜燈,起床時先側身,咳嗽扶椅背,搬物蹲下再起身。
來源:寧波晚報 記者 吳正彬
通訊員 張威 龐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