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氣清,
戶外騎行是很多人運動首選。
在有氧運動的同時,
能夠帶我們見識更美的風景。
但是,稍不注意,
騎行也會給我們身體帶來困擾。
騎行運動損傷,我們如何應對?
快來看一看,一起做好預防吧!
SPORT
— 向下蹬腳踏,易引起足部不適 —
自行車動力來源于騎行者用力向下蹬腳踏,這可能引起足部不適。尤其是騎行鞋相對密閉,騎行時間一長,如果踩踏位置不夠合理,常常會出現足部疼痛。足底疼痛在專業自行車騎手中發生概率較高。主要是由于騎行鞋前足部分比較窄,同時使用鎖鞋后,鞋前半部分和鎖踏硬連接,前足受壓力較大。這其中最常見的疾病為Morton神經瘤,多出現于3-4趾蹼間隙,表現為燒灼、針刺樣疼痛,可向足趾放射。超聲和MR能夠提供影像診斷依據。
早期治療方法為:增寬鎖踏,將鎖踏與騎行鞋結合位置后移,穿定制寬頭騎行鞋,采用跖骨墊等等。如保守治療無效,可選擇手術切除。
SPORT
— 坐墊壓迫
引發皮膚問題,壓迫血管和神經—
騎行中,騎行車體重大部分都壓在坐墊上,尤其是旅行自行車和山地自行車,由于騎行姿態較高,皮膚和坐墊間壓力更大。因此長時間騎行,尤其是公路車,都會推薦騎手穿著騎行褲,避免坐墊對會陰區域的壓迫。但厚實的海綿墊會引發一系列的皮膚問題,包括濕疹,毛囊炎,癤腫甚至皮膚潰瘍。長期炎癥反應可能導致局部增生形成囊腫,被戲稱為“第三個睪丸”。治療方法主要是暫停長距離騎行,局部應用抗生素及抗真菌乳膏。預防方法主要有保持騎行褲干爽,清潔。騎行后及時洗浴更換衣褲。同時調整好自行車尺寸及坐墊寬窄。
坐墊壓迫除了引發局部皮膚問題,還可能壓迫會陰區血管和神經。壓迫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體重,第二是由于騎手常常需要保持低趴的沖刺姿勢,這樣就導致會陰區血管神經壓迫較為明顯。“騎行者綜合征”就是特指會陰神經卡壓癥狀,包括但不限于疼痛,燒灼感,性功能障礙甚至尿失禁。預防方式包括:調整騎行姿勢,騎行中避免久坐,站立騎行等等。就自行車而言,需要合理調整坐墊高低,寬窄及前后傾。盡可能選擇后方呈V型,中間鏤空減壓的坐墊。對于握把來說,需要合理避免過大的前伸量及過大的落差。合理調配騎行量,大部分的會陰壓迫癥狀都是一過性的,注意休息能夠解決大部分問題。
SPORT
— 手腕可能出現神經壓迫癥狀 —
騎行者的體重除了大部分由坐墊和下肢支撐外,騎行者上肢也需要承擔約25-40%的體重。這導致手腕長時間壓在車把上,可能帶來相應的神經壓迫癥狀。自行車運動中最常見出現的尺神經損害位于尺神經管,大多損傷為尺神經掌深支。這是一根混合神經,因此壓迫后會出現尺側兩指麻木,甚至手內肌萎縮,爪形指。
預防方式為騎行中常常變換握把方式,速降運動員騎行手套配備緩沖墊等。一旦出現癥狀,需要降低運動量,增加緩沖墊,減少前伸量或升高把立,合理選擇握把寬度,山地車手可考慮開關式空氣減震前叉。
SPORT
— 意外創傷最常發生在上肢 —
騎行中,意外創傷最常見發生部位為上肢損傷,按照發生率依次為:鎖骨骨折,橈骨小頭骨折,肩鎖關節脫位,肩胛骨骨折及肱骨近端骨折。
公路車運動最常見的骨折為鎖骨骨折。骨折后,騎行者會感覺肩關節前方疼痛,隨即出現局部畸形及皮下淤青。騎行者骨折后會不自覺地托舉患者肘部,同時頸部及軀干向患者傾斜。鎖骨骨折診斷主要依賴X光。大部分騎行者鎖骨骨折不需要手術治療,1周可以恢復騎行臺訓練,2-3周恢復戶外騎行。山地車及小輪車最常見的骨折為橈骨小頭骨折。骨折后,騎行者會感覺肘關節疼痛,前臂旋轉疼痛并可能伴隨卡頓感。橈骨小頭骨折診斷和評估需要X光和CT。手術或保守治療后,早期鼓勵屈伸及前臂旋轉鍛煉,2周可以恢復訓練,6周后恢復戶外騎行,10-12周恢復山地及速降比賽。對于騎行者來說,肋骨骨折也很常見,如出現多根肋骨骨折,須警惕氣胸及腹部臟器損傷。多根肋骨骨折騎手需要4-6周休息康復才能回到賽場。其他相對罕見的骨折脫位建議及時醫院骨科或運動醫學科就診,遵醫囑治療康復。
SPORT
— 騎行運動勞損多集中在下肢 —
騎行成績的提升依賴于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但這也可能導致相應的運動勞損。和意外損傷多集中于上肢不同,騎行相關的運動勞損多集中于下肢。
這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髂脛束綜合征,指的是緊張的髂脛束和股骨外側髁摩擦產生的無菌性炎癥,癥狀包括疼痛,彈響。髂脛束綜合征病因主要為急加速,上坡以及喜歡使用大號牙盤。騎行姿勢而言,可能相關的是足尖朝內,過大或過小的踏板浮動及騎行中足部內旋。與跑步運動不同,騎手多為坐姿,所以髖外展肌力對髂脛束綜合征發生影響不大,無需針對性訓練。治療方法包括調整騎行姿態,物理治療(泡沫軸、拉伸、按摩等),進一步可考慮超聲引導局封注射,減量騎行。手術則包括了滑囊清理,甚至髂脛束Z成形。
膝前痛也是常見的就醫原因。大部分的膝前痛都是髕腱炎、髕股關節病,或者髕股關節軟骨損傷。髕腱炎治療方法類似髂脛束綜合征,保守治療包括減量騎行,避免爬坡,局封,沖擊波,PRP及干細胞注射等。需要注意的是,騎行者如出現髕腱炎癥狀,需要觀察其騎行姿態,避免騎行中,脛骨結節位于腳踏發力點前方。髕股關節病作為排他性診斷,需要核磁共振檢查觀察關節腔內積液及軟骨下骨改變。髕股關節軟骨損傷只能通過關節鏡確診,針對較為嚴重的髕骨軟骨損傷,可考慮關節鏡下微骨折,軟骨成形術等。需要注意的是,核磁共振甚至關節鏡下觀察到的半月板損傷一般都與騎行疼痛無關,如無機械交鎖癥狀一般不需處理。
除膝關節外,踝關節和髖關節也可能因騎行產生一系列損傷。騎行運動員常見的踝關節損傷為跟腱損傷。跟腱病主要病因是訓練過度以及自行車調整不當。需要調整合適的坐墊高度,避免踩踏過程中足跟高度低于腳踏。髖關節勞損性損傷主要集中于髂脛束和大轉子摩擦的位置。治療方式與髂脛束綜合征類同。此外,騎行運動員還可能出現髂血管閉塞,影響下肢血供。多因長時間坐姿引起,可利用CTA確診,于血管外科門診就診解決。
歡迎轉發點贊
撰文丨骨科 張胤
編輯丨祁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