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是真正屬于勞動者的假期。
但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假期的集中以及戶籍存在的存在,讓你我都成了假期里別樣的風景:道路、景區、廁所攢動的人頭。
一個社會常識是,但凡假期,消費必然上漲。所以,假期(或時間),是消費的重要組成要素。
考慮到我國的人均工作時間,要遠高于其他發達國家尤其是OECD國家,所以工作時間,會對消費產生怎樣的影響,尤其是在外貿受阻、內需嚴重不足的情況下。
這一篇,我們提取兩項宏觀指標: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觀察消費隨工作時間的變化情況。
由于每年1月和2月期間有我國傳統假期春節,期間的工作時間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故圖表剔除了這兩個月份的數據。
通常情況下,我們在討論消費時,不考慮價格因素,故圖表中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當期的絕對值,沒結合價格因素調整。
2022年以來的數據顯示,人均工作時間與當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關聯。
各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變化,更多還是受季節影響,比如4月的消費,要明顯低于同年的10月到12月。
而且各月社會消費的差異極大,比如2022年4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到3萬億,2024年10月則高達4.5萬億,是2022年4月的一倍半多。
2025年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2024年12月有明顯的下滑,但仍好于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同期水平。
再看工作時間,進入2023年,在結束了長達三年的封閉之后,以為大家的工作會更輕松一些了。
但從數據看,2023年至今,單月人均工作時間都在48小時的高位運行,其中部分月份甚至達到了49小時。
進入2025年,這一指標稍有好轉,2025年3月,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下降到48.6小時,但仍遠高于標準的40小時或發達國家事實上的35小時或32小時。
雖然消費與工作時間并無直接的關系,但工作時間變長這一趨勢與社會經濟發展、工作時間越短的大趨勢剛好相反,降低我國工作時間的呼聲,不僅出現在民間,同樣出現在發達國家。
從本質上講,降低工作時間,是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的重要方法:即勞動者的時間更值錢。
很多網友可能不認可這個結論,但應該知道一個扎心的事實:工作時間,是大多勞動者唯一擁有的價值(所謂的勞動技能,只對少數人有效)。
我們繪制過一些國家的人均工作時間隨人均GDP變化的圖表,數據顯示,當人均GDP提高時,人均工作時間基本是下降的(我國例外)。
隨著勞動效率大幅度提升和物質生產的極大豐富,如何提供充足的工作崗位,是各國面臨的大難題。
降低工作時間,是實現充分就業的關鍵因素。不僅如此,降低工作時間還有一個更好的效果:實現財富的再分配。
一家企業大概率不會因為發工資而破產,但如果我們繼續加碼工作時間,會有大量的企業,會因為國內外競爭條件不平衡,失去與國外企業同臺競爭的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