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5月1日訊(通訊員 劉威 記者 朱鼎兆)“醫生快看看,孩子把耳釘吞下去了!”近日,淮安市民李女士(化姓)抱著兩歲兒子沖進淮安市婦幼保健院急診。這個驚心動魄的意外,在醫護人員科學處置和家長密切配合下,最終以耳釘自然排出、孩子安然無恙的結局落幕,為所有家長再次敲響兒童安全警鐘:守護幼兒安全,既需要未雨綢繆的防護,也離不開科學理性的應對。
據李女士回憶,事發當天她意外發現放在桌面上的一只耳釘不見了,詢問孩子兒子明明(化名)得知,耳釘被其誤吞。“孩子到院后我們拍片發現耳釘位于中上腹部,但是胃鏡探查未見蹤跡。”淮安市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副主任醫師杜永春說。
醫療團隊綜合研判:耳釘雖為金屬材質但邊緣較鈍,且孩子生命體征平穩,無腹痛、嘔血等癥狀,符合消化道異物保守治療指征。“我們采取‘密切觀察+促排措施’方案,同時制定了多套應急預案,定時記錄孩子體征變化以及排便情況”。經過三天焦灼等待,這個“迷路”的金屬耳釘終于在孩子糞便中被找到。這場歷時72小時的危機就此解除。
杜永春介紹,消化道異物位居兒童意外傷害前三位,1-3歲幼兒占比超六成。硬幣、紐扣電池、磁力珠、首飾配件等是常見“罪魁禍首”。提醒家長注意三大要點:
預防重于泰山:將細小物品放置在兒童無法觸及處,避免給幼兒穿戴含小零件的服飾。數據顯示,70%的誤吞發生在家長轉身30秒內。
急救處置原則:若發現誤吞,立即禁食禁水,切勿催吐。攜帶同類物品樣本就醫,便于醫生快速判斷異物性質。磁性物品、尖銳物、紐扣電池需緊急處理。
科學認知風險:約80%的消化道異物可自然排出,但需專業評估。家長要記錄異物性狀、誤吞時間,觀察是否出現嘔血、腹痛、發熱等癥狀。
校對 陶善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