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市清江浦區匯通市場,公共廁所仍在收費,且收費模式頗為“精細”——顧客1元/次,商戶0.5元/次,甚至推出15元包月、45元100次的“次卡”。市場管理方解釋,收費用于日常維護、水電和人員工資。這一現象看似是市場自主管理的“靈活之舉”,實則折射出城市公共服務供給的短板,值得深入探討。
早在2001年,國家發改委就明確要求取消公廁收費,住建部后續也多次強調公廁應免費開放。然而,二十多年過去,部分地區的公廁仍以“運營成本”為由繼續收費,反映出政策在基層落實的滯后性。市場管理方的解釋看似合理,但本質上仍是公共服務責任的轉嫁——本該由政府或市場主辦方承擔的運維成本,最終卻由市民“買單”。
匯通市場的差異化定價(顧客1元、商戶5毛)和“會員制”收費(包月、次卡),看似是市場化管理,實則暗含公平性問題。公共廁所作為基礎民生設施,其普惠性不應因使用者的身份或消費能力而打折。當公共服務被貼上價格標簽,就可能形成“誰付費誰享用”的怪圈,甚至影響市場內商戶的經營成本。
公廁收費的爭議,本質上是城市治理中“公益屬性”與“運營效率”的博弈。完全依賴財政撥款可能導致管理僵化,但過度市場化又可能損害公平。理想的解決方案應是政府主導、市場協同——例如通過專項補貼、購買服務或引入智慧化管理(如自動清潔設備)降低成本,而非簡單地向市民收費。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體現在最基礎的公共服務上。公廁是否干凈、免費、易得,直接關系到市民的獲得感。如果連“如廁自由”都要付費,城市的宜居性從何談起?淮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更應在細節上體現治理溫度,而非讓市民為“方便”之事犯難。
取消公廁收費只是第一步,如何確保后續管理到位、衛生達標、運維可持續,才是真正的考驗。政府應加大投入,市場管理方也需創新管理模式,而非依賴收費“懶政”。唯有如此,才能讓公廁真正成為便民設施,而非城市文明的“尷尬角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