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屢遭戰火、河道淤塞、人口外流、市面蕭條等原因,法華古鎮于20世紀40年代漸趨衰落。家藏的1948年版上海市法曹區地圖標明,法華港東端被林森西路(淮海西路)截斷,西端被惇興路(今武夷路)截斷,成為一條死水浜,河道黑臭,環境日漸惡劣。法華“港”由寬闊的運輸水道變成狹窄的法華“浜”,逐漸成為讓人避之不及的“龍須溝”。
1958年,陳毅市長幾次走訪本市沿臭水浜居住的居民,聽取了市民的訴求,決定分階段填平上海市所有的臭水浜以解民憂。法華浜填浜埋管建路工程隨即啟動,浜上的種德橋等十五座石板橋拆除了。當年我親眼見到填平法華浜市民義務勞動熱火朝天的場面,家姐俞鴻寶當時是和平中學(今現代職校)學生,她們班團支部參加了填浜的義務勞動,一連干了一星期。望著曬黑皮膚的女兒,母親好心疼。人們在滬杭鐵路西側農田挖土,用板車拉過滬杭鐵路填入浜里,鐵路兩邊到處紅旗招展,人們揮汗如雨,我和小伙伴們被熱烈的勞動場面感動,放學后幫著推車過鐵路的上坡道,那是最吃勁的路段,我也為填平法華浜出過力!流過汗!這是令我終生難忘的事。填平的法華浜種植了大量的樹木花草;法華浜北側的傍河泥路,變成一條干凈的小馬路,老街的青石板路也改用柏油鋪筑,同學們走在平坦的馬路去上學,再也不用擔心雨天一身泥漿了。家住臭水浜畔的同學再也不會被成群的蚊子叮咬了。填平法華浜后,古鎮面目一新,人氣回升,新開了不少店面,眷戀故土的人們又搬回來了。古鎮變大了。
前些年坊間“老土地”們還經常提及“法華街”,種德橋路南段是最熱鬧的古街了,記得曾有澡堂、茶館、布店、南貨店、飯館、五金店、食品店、百貨商店等各色商鋪,五十多年前,鎮上人流熙熙攘攘,還是相當熱鬧的。我每周末都帶小弟阿六頭去鎮上澡堂洗澡。家里需要啥,母親會讓我去一趟“法華街”采買,回家的路上籃子總是沉甸甸的。兒時,老人們見面相互打招呼說是去“嘎朗(街上)茶館”,或是“嘎朗淴浴(街上澡堂泡澡)”。挨著種德橋路西側是西法華菜場,這是一片馬路菜場。我曾捏著票證在菜場通宵排隊采買年菜。如今菜場搬進室內了,老妻還是常去“法華街”菜市場買菜,我想這是幾十年的老習慣了。種德橋路去年已經拓寬至武夷路。
當年挖土形成一座人工湖呈葫蘆狀,故名——葫蘆湖,東南端像葫蘆柄,湖的頸部有一座橋連接兩岸。挖成的水面曾經荒蕪過一段時間,1959年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依湖建成了法華公園對居民開放。1965年公園與長寧區武裝部合作,改名國防公園,園內魚雷快艇、米格戰斗機和各類槍炮成為軍迷和孩子們的最愛。女兒幼時曾坐在雙管37炮上,嘴里“嘟嘟嘟”發出炮聲,玩得不亦樂乎。我是老海軍,少不了給孩子普及武器知識。葫蘆湖是公園主景,沿湖一圈是步行道,每天快步健身的人川流不息。1975年5月改名為天山公園。
5年前,湖水富營養化日益嚴重,影響了公園的水環境。經過一系列整改,公園的湖景也隨之上演了一出“變形記”,清澈的湖水碧波蕩漾。我和外孫女徜徉在綠樹成蔭的葫蘆湖邊,眼前是清澈的湖水,遠望呼嘯而過的地鐵3、4號線列車,聽著孩子講述自編的童話故事,享受天倫之樂,心曠神怡。三代人的天山公園情結真是訴說不完。
著名的古鎮牡丹花填浜時移入中山公園牡丹亭外的牡丹小園,成為公園十二景之一——“花墅凝香”。法華浜填平已經60多年了,古鎮也已融入了新式民居和商務樓群之中,延安西路上的法華浜橋(原名大西路橋)欄桿直到填浜多年以后建設高架路才拆掉。只留下法華鎮路、種德橋路和香花橋路這三條小馬路和一座仿古小石橋——香花橋靜臥在法華鎮路與香花橋路口樹蔭下,告訴人們:這里曾經是上海市的發祥之地。
“寧品讀”專欄投稿請發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聯系電話,一經發布,稿費從優。
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作者:俞鴻虎
編輯:張 理
責編:廖且為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