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期間,“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與力量——鮑鵬山系列作品對談”活動,在上海朵云書院·旗艦店舉行。知名作家、學者鮑鵬山與商務印書館總編輯陳小文圍繞“鮑鵬山作品系列”進行對談。
知名作家、學者鮑鵬山(左)與商務印書館總編輯陳小文(右)
“鮑鵬山作品系列”包括《寂寞圣哲》《孔子如來》《〈論語〉導讀》《〈大學〉〈中庸〉導讀》《〈道德經(jīng)〉導讀》《中國人的心靈——三千年理智與情感》《江湖不遠》七本書。鮑鵬山逐一介紹了諸書的創(chuàng)作過程、插曲故事、特色特點。
如“導讀”系列,據(jù)鮑鵬山介紹,自朱熹以來,譯注常得,而導讀鮮有,因此他決定突破前人之限,打通古今隔膜,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不僅今譯、注釋,更結合時代背景知識、諸子思想脈絡,為讀者進行“導讀”。他列舉《〈論語〉導讀》中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句。此句意為,君子做任何事,首先要講究這件事的道義在哪里,才愿意做。而小人不必。這里的“小人”不是指壞人,而是指普通人,即我們常說的“小民”。若說孔子此句的“小人”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小人”,則是理解偏差了。君子類于今天的高級公務員,君子做道義之事,將逐利之事留給小人,兩相得益,這個國家才能良好發(fā)展,否則社會便要走向爭利、無義、無德、無行的混亂局面。而這,才是真正地理解孔子之言,得孔子之意。這是今譯和注釋所不能說開的,故此鮑鵬山創(chuàng)作并出版了“導讀”系列。
提到其他幾本圖書的創(chuàng)作故事時,鮑鵬山表示,要寫好先秦諸子是很難的,前人諸家均已有譯注,進入這個領域首先要熟讀經(jīng)典,遍讀諸家譯解注釋,才能形成己見,提出新說。他也曾畏難欲退,但受益于期刊和圖書出版大賢的鼓勵,才形成如今三十多部名作巨著。如《寂寞圣哲》一書中的諸文創(chuàng)作,就得益于今天九十高齡的世界史大家、當年的《美文》主編張廣智的鼓勵;其暢銷書《中國人的心靈》,則起源于復旦大學教授、出版人賀圣遂的策劃,等等。
陳小文則指出,中國人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有著強烈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后世諸說規(guī)模宏大,著述頻出,異說突起。鮑鵬山以深厚的學識底蘊與文化涵養(yǎng),雜取諸家,形成其獨出的“導讀”體系、文學史體系。作為“百家講壇”名嘴,鮑鵬山在導讀先秦經(jīng)典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妙理豪放”,是其能廣受讀者喜愛的與眾不同之處。
鮑鵬山表示,作品得以在商務印書館出版,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商務印書館發(fā)家于上海,是中國第一家現(xiàn)代出版機構。它創(chuàng)辦得早,出版也精,至今保留著講究、雅致的海派風格。在圖書內(nèi)容上,經(jīng)由學識淵博的編輯層層審讀,核對史實和文獻,確保知識準確和價值向上,較一些出版社僅校基礎字詞錯誤的淺顯做法更為優(yōu)異。在圖書設計上,講究裝幀修飾,四色并舉,圖文俱茂;講究排版疏朗,如登大雅,庭院深深。讓讀者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在享受閱讀。
鮑鵬山作品系列:《中國人的心靈——三千年理智與情》《寂寞圣哲》《孔子如來》《江湖不遠》《〈論語〉導讀》《〈大學〉〈中庸〉導讀》《〈道德經(jīng)〉導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