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殿堂內,一場意外打破了寧靜。近日,荷蘭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寧恩博物館發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事件:一幅價值 5000 萬歐元(約合人民幣 4.1 億元)的馬克?羅斯科名畫《栗色上的灰橙,8 號》,竟被一名參觀的兒童不慎損壞。
這幅創作于 1960 年的畫作,以羅斯科標志性的 “浮動色塊” 風格聞名,自 1970 年被博物館收藏后,一直是館內的珍寶,也是荷蘭僅有的兩幅羅斯科畫作之一。當時,博物館主樓正因翻修閉館,預計要到 2030 年完工,而此次展出的作品來自 “利弗林根展覽” 特別項目,挑選的都是博物館 70 件最受歡迎的藏品,《栗色上的灰橙,8 號》也在其中,卻不想遭遇此劫,畫面上出現了明顯劃痕。博物館方面明確表示,此次損壞是 “參觀者疏忽大意造成” 。
事件發生后,博物館迅速撤下了這幅受損畫作 。出于隱私保護,館方拒絕透露涉事兒童及其監護人的信息,對于由誰來承擔損失這一關鍵問題,也暫未給出說明。不過,修復專家已第一時間介入,全力評估最佳修復方案,館方也表達了 “希望這幅珍貴畫作最終能夠重新展出” 的強烈愿望 。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非該博物館首次遭遇此類事件。早在 2011 年,就有參觀者意外損壞過另一件展品。博物館作為文化藝術的承載地,在向公眾開放、傳遞美的同時,如何更好地平衡參觀體驗與展品保護,成為亟待思考的問題。
事件發生后,藝術界與公眾輿論迅速形成兩股聲浪。藝術評論家瑪麗安·德容在《文化周刊》專欄中指出:"這不僅是顏料層的物理損傷,更是對藝術史脆弱性的警示——羅斯科用稀釋顏料營造的朦朧光暈,可能因一次修復就永遠改變其物質性。"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上#博物館監護權#話題下,有家長曬出兒童在盧浮宮《蒙娜麗莎》前被防爆玻璃隔開的照片,配文"真正的保護不該只靠參觀者的自覺"。
博物館安保主管威廉·范德薩向媒體透露,該展區原本設有1.2米警戒線,但為配合"沉浸式觀展"理念,近期改用了地面投影警示。"紅外感應系統能捕捉跨越虛擬界限的行為,但無法預判突發動作。"這番解釋引發技術倫理討論,數字藝術家團體"像素守衛"隨即發起聯署,建議在珍貴展品區部署AI姿態識別系統。
法律界則關注荷蘭《文化遺產保護法》第37條的適用性。海牙大學法學教授亨德里克指出:"該條款將'重大過失'的舉證責任歸于館方,但'兒童行為合理性'的判定尚缺判例。"保險公司已啟動"藝術品特殊風險條款"評估,業內人士透露,此類案件通常需要3-5年完成責任認定與賠償協商。
當《栗色上的灰橙,8號》在特制修復箱中緩緩旋轉時,藝術評論家卡雷爾在博客寫下:"這次意外像羅斯科的色塊一樣,讓我們看清了不同立場間的微妙邊界——在絕對保護與開放共享之間,永遠存在著需要不斷調和的灰度空間。"
對于這樣的意外,大家覺得責任該如何界定呢?博物館又該如何進一步加強展品保護?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一起探討。
用真實的記錄,筆者要為那些平凡和不凡發聲!我們相信,真實故事,更具說服力,更感動人心。更多資訊請關注:藝飛說!
#時事熱點我來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