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劇柏含
130年的5月2號《公車上書》就是當時廣東南海舉人康有為等人到北京發起公車上書要求改革。先解釋解釋這個公車上書,漢朝時很多地方是用公家的車馬就把這個應征入京人送去。所以后來人們用公車作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
1895年4月份,清政府當時向日本求和,就是甲午戰爭打輸了割地賠款。當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個事情引起民眾的不滿,包括很多知識分子也覺得痛心疾首不能接受。
所以,現在我們看主流史料一般認為是什么呢?當時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廣東、湖南、湖北三省的舉人首先上書。 就是要求清政府拒絕簽訂這個條約,其他各省的舉人也是聞風而動,紛紛到當時叫都察院、尚書都察院門前聚集議論沸騰,反對簽這個《馬關條約》。
這個聲浪是傳遍了京師,當時廣東舉人康有為看到知識分子們的愛國熱情,認為叫“士氣可用乃命”。他的弟子就是梁啟超,奔走聯絡及18省舉人于叫做松筠庵的地方,研討共同聯名上書。康有為是以一晝兩夜時間起草了一份長大概有14000多字萬言書,參加簽名有1200余人。
這在萬言書里他提出來要遷都變法聚合這樣的住宅。這三者以變法為要,而且強調指出籌自強之策及萬世之安非變通舊法,無以為恥。也沒別的辦法,只有變法了要不國家要亡了。
1895年5月2號呢,萬言書被投送到了都察院,起因是舉人的愛國熱情,后來由康有為起草萬言書,所以這個事兒呢,就叫做《公車上書》。
但這個上書遭到都察院的拒絕成的。沒有辦法到光緒的手里,但是在清代歷史之中作為一次聯合大請愿,這個事兒沒有先例,對推動以后的變法運動,應該說還是起了作用。
這個公車上書我們講完了,這個在中學歷史課本里是可以查到的。 但是公車上書這個事兒是不是存在?如果存在的話,是不是康有為組織寫的這個萬言書?這個在歷史上一直是有的。
正因為歷史上有相關的記載,主要是康有為寫的歷史,所以,關于公車上書所用史料,基本上取材于康有為自傳的臥室,但文中并未提及康有為自傳中關于他臥室的內容。所以這個技術的真實性有人就質疑,甚至有人說這是“偽上書”。
另外,還有反對派一說,說康有為在臥室里邊虛構了一大幫阻礙上書的反對派。另外康有為在這個臥室里邊,就是說自己是公車上書老者。上書高潮的掀起始于康有為,讓梁啟超鼓動廣東的舉人之后,湖南舉人響應了那康梁。
后來,又進一步聯絡大批的朝中官員,最終才有了18省舉人八份聯名上書這個結果。但是也有人指出,這不是事實。康有為和康黨日后寫了大量關于公車上書的文章。
但對自己當年如何具體鼓動各省的舉人如何聯絡?朝中官員具體聯絡了哪些人?都沒有說明。所以有人說這事兒是夸大的。而且這次上書里邊廣東舉人有80多人簽名,梁啟超是領銜康門弟子麥孟華簽名在第五位,文中未提及相關內容。
康有為本人沒有簽名,而且康門弟子在1895年夏天運作出版了《公車上書》書后,這個署名是哈哎時老人未還。 但是大家猜可能這是梁啟超序文是沒有提及康梁是公車上書的領導者。
所以,關于這個事情學術界一直是有爭論的,什么結果也沒有說不清。我們能說的1895年到底有沒有《公車上書》,好多人都說沒這事兒編的。 是當年2月17號到4月21號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反對和談參與人數超過2000余人次,其中各省的封疆大吏過半都參與其中,就反對和談。
另外,京城的翰林苑總理衙門、國子監、內閣諸部官員都有大規模的聯名上書。至于康有為在松筠庵組織的那次簽名,可能確實是沒能成為上書,也沒有太大的影響力。所以關于公車上書就是政治高層發動的很多,這個是在京的官員組織操作,各省公車參加的公車上書,這是有的。
還有一個是康有為在那個臥室里邊講的公車上書,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第一個公車上書可能大家了解的不多,但是現在根據史料看應該是有的。至于第二個是大家了解最多,因為康有為在臥室里講得很詳細,但到底有沒有?現在學者們已經開始爭論了,歷史真是挺有意思。
(作者:劇柏含 系國家二級作家 高級書畫師 高級政工師職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