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很多朋友都選擇了外出游玩。享受假期的路上,也要注意出行安全。寧夏銀川有位“出圈”的交警——鴻勝警官,他制作的交通安全普法視頻,有10億多人次瀏覽過。交警鴻勝為什么這么“火”呢?
在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清河街的一個路口,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駕駛三輪車的百歲老人和騎電動車的女孩在路口發生碰撞。幸運的是,兩輛車的車速度都不快,當事人的身體沒什么大礙。
一邊是十幾歲的“00后”中學生,一邊是年齡過百的“00后”老年人,年齡上的差距讓楊鴻勝需要用不同的溝通方式來化解糾紛、普法宣傳。怎么讓雙方都意識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鴻勝警官有辦法,面對女孩,他的口吻就像這位小姑娘家的好鄰居。
銀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宣傳科民警 楊鴻勝:這孩子損失倒不大,頭盔戴上了嗎?當時帶上了嗎?
女孩的母親:她剛從學校出來還沒開始戴。
楊鴻勝:其實沒別的意思,孩子你把頭盔戴上其實保護自己,事故我們都好處理,無非就是賠償的事情,沒有多大的事兒,但一旦你腦袋要是受傷了,那你說把你爸爸媽媽不心疼死了。
而想讓百歲老人意識到安全出行的重要性,楊鴻勝明白需要給予更多的溫暖和關心。
銀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宣傳科民警 楊鴻勝:一百歲了,咱不能騎這個車了,咱們騎這個小一點的可以,這個太大了,兒女有電話嗎?
老人:我不找他們,我自己處理。
銀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宣傳科民警 楊鴻勝:擔心你有事,我們留個(老人的)地址,你在哪兒住。這是我們民警的電話、名字還有警號我們都給你留下,有啥事情你給我打電話,找我們,好不好?
老人:好。
都是“00”后,楊鴻勝的調解方式、普法方式大不相同,不到二十分鐘,一場交通事故糾紛,在楊鴻勝和同事的耐心溝通下輕松化解。這次處警的過程在網絡上傳播后火出了圈,不少人為楊鴻勝在執法中的溫情和耐心點贊。
銀川市市民 張蕾:非常喜歡,尤其最近他的一段視頻,老奶奶那段視頻,感覺他就不是一個交警,他就是老奶奶一個親人一樣,老奶奶也理解、也知道,很親民。跟他在一起,就沒有那種你是交警,我是群眾,沒有這種感覺,就跟一個朋友一樣。
十余年堅持說交通 詼諧幽默風格獨特
“鴻勝警官”在網上“出圈”之前,在銀川本地就已經小有名氣了。十多年前,他就開始做說交通的節目,這成為銀川交警普法宣傳的重要渠道,也讓當地群眾認識并喜歡上他。
在銀川,提到楊鴻勝,不少老百姓心中立馬就會浮現出一個不一樣的交警的形象,有人稱鴻勝警官是他們在交警隊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銀川市市民 馬加紅:我2014年拿到的駕駛證,拿到駕駛證就一直看他的節目,主要是交通參與者,他的一些判法跟我們遇著的一些都差不多,我們也從中能學到不少東西 。
這位“鴻勝警官”到底有啥魔力,能讓大家十年如一日地記得他、關注他,為了弄清楚楊鴻勝是怎么樣“吸粉”的,我們的記者跟隨拍攝了這位交警,記錄了下他“花式”執法普法的過程。
這是一位攜帶了長條建筑材料的出行者,因為他未做好固定措施、有傷到其他路人的風險,被楊鴻勝及時攔下。
楊鴻勝“朋友般”詼諧打趣的溝通方式讓本該嚴肅的現場執法,一下子少了些棱角,“柔軟”了起來,沒過一會兒,鴻勝警官他們又接到了一起三車追尾的報警。
確認現場沒有人員傷亡后,楊鴻勝和同事對這場三車追尾事故進行處置。
銀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宣傳科民警 楊鴻勝:跟這前面都沒關系,就跟你手機就掉到下面有關系,一低頭一抬頭來不及了,是不是?對這個位置是專門放手機的嗎?
當事人:對,放錢包了。
銀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宣傳科民警 楊鴻勝:是鳩占鵲巢還是鵲占鳩巢。
當事人:應該是鳩占鵲巢。
銀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宣傳科民警 楊鴻勝:你又教會了我一句成語。
明確了誰該為這起交通事故負主要責任后,交警楊鴻勝沒有停下來,細心的他發現其中一輛被撞車的后座放著不少易燃物,還存在著其他安全隱患。
銀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宣傳科民警 楊鴻勝:在車上還抽煙著呢,你看你拉的是油漆,這兩天溫度高,你要是忘記以后,把打火機放在這里或者有煙頭,你這一車油漆,這不是要出大事。 建議你趕緊把這個趕緊去掉,車上以后不要抽煙。
細致觀察,多做一分,盡全力不留隱患死角,真誠溝通,花式“念叨”,讓每一位當事人感受到交警執法的溫度,幾位司機原先急切緊張的情緒在楊鴻勝的言語間煙消云散。
交通事故當事人:我覺得警官來之后態度非常和藹,尤其發生事故之后,大家這個心情都有點不穩定。警官來之后,首先這個安撫一下大家心情,有沒有什么問題,有沒有受傷,能把當事人的心情平復下來,然后再去處理這些問題,我覺得這一點是警官做得特別好的。
寧夏銀川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宣傳科科長 路瑤:我跟他在一起共事,說句實話,我覺得楊哥就是我們身邊的榜樣。他取得這些榮譽,其實跟他平時的辛勤工作是分不開的,他不僅要參與節目的錄制,包括他的宣講,還有我們正常的執勤執法工作,他都是有參與的。
從溝通群到短視頻 親近感讓他更受歡迎
鴻勝警官堅持用“接地氣”“有溫度”的方式執法、普法,還通過溝通群去幫助群眾知法、懂法,從聊天群到短視頻,他不斷答疑釋惑,這種親近感加網感,讓更多人了解了交通法規,也更理解交警的工作。
張蕾是一名本地司機,直言自己最早見到交警會心生畏懼,總擔心被罰。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社交媒體上刷到了這位鴻勝警官,就加入了他創辦的“交通大講堂”的溝通群。在群里,他經常看到楊鴻勝轉發交通法規的知識,身為司機的他,對很多規定并不是很理解,不時會在群里發表“反駁意見”。面對張蕾的“反問式發言”,楊鴻勝沒有急于否定,而是耐心解釋、逐條梳理。后來,他干脆邀請張蕾跟崗,體驗一天交警的工作。
銀川市市民 張蕾:作為司機來說,開始很不理解,明明就是按我們司機來說很正常的一種停車方式,按交通規則來說就是已經違法了,然后他就領著我們去跟他一起執勤,通過執勤來能親身理解到交警好多的艱辛。
這次換位體驗,讓張蕾從“誤解者”變成了“守法倡導者”。如今,他每次騎電動車都會佩戴頭盔、護膝、護肘,主動提醒身邊人關注交通安全。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自覺對身邊人進行普法宣傳,楊鴻勝和同事們也從中體會到警察這份職業帶來的獲得感。
銀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宣傳科科長 路瑤:楊哥他的形象不是像我們平時看到的特別靚麗,顏值很高的這種交警,我覺得他這種形象更親民,可能就是他這種形象,包括他節目里這種詼諧幽默,這種執法的方式、語言可能更贏得老百姓的擁護和贊譽 。
有一次,楊鴻勝在處理一起撞車事故時了解到,一名受傷的當事人就是因為看過他們的節目而保護了自己的生命。
銀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宣傳科民警 楊鴻勝:當時我就趕緊問有沒有生命危險,需不需要120或者有沒有骨折的現象,結果這位當事人直接站了起來就說,鴻勝警官我啥事都沒有,好著呢。我特別驚奇,我說十幾米把你撞出去你還好著呢,她說我戴了頭盔,我就是看你的節目,你一直說戴頭盔的重要性,然后我讓我老公給我買了一頂頭盔。我當時心里特別的欣慰,我覺得這確確實實就是我們做了一點點普法的小事情,但是老百姓切切實實感受到了帶來的安全感。
如今,借著新媒體的東風,除了電視節目之外,楊鴻勝和同事們還注冊了8個新媒體賬號,在網絡上繼續宣傳交通安全知識,總瀏覽量近10億人次。這些老百姓喜歡的生動案例和普法故事,也被傳播得更廣、更深、更遠。
銀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宣傳科民警 楊鴻勝:我們在各個警種上,工作的中心就是圍繞著和諧社會。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要做出自己應該做的一些工作成就,為和諧社會來添磚加瓦,這樣我們才能夠匯聚成強有力的力量,推動我們社會的正能量 。
在采訪的最后,記者想讓楊鴻勝對五一假期出行的游客做一些安全提示,這位頗具“網感”的鴻勝警官,在錄制中又冒出了“新點子”。
五一小長假就要來臨了 5月的天是藍藍的 您的車速千萬不能是燃燃的 對道路上欣賞美景的駕駛員朋友們 我要想說一句 朋友圈的風景再美 別讓手機替您看路 副駕的奶茶可以dun~dun~dun 主駕的眼睛必須瞪的deng~deng~deng 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產自我的家鄉寧夏,提醒廣大的駕駛員朋友們,在星星的故鄉感受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時候,千萬謹記不要酒后開車,如果酒后開車,這將會給你美好的假期寫上一個悲傷的結局。不管怎么說,在通往幸福平安的道路上,寧夏交警將會與大家一路同行。(央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