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詔古國的紋樣
到現代生活的美學
大理白族剪紙以刀為筆、紙為卷
將千年民族智慧凝練成指尖的詩畫
每一剪都承載著白族人對自然與信仰的深情
和對現代美學的理解與創新
“我現在剪的是‘玉白菜’,大理這邊的傳說中有它,講的是關于一個孝子的故事。它諧音‘遇百財’,也寓意著招財進寶,因此很多人喜歡……”走進海東鎮“慧英剪繡坊”,剪紙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楊慧英正在剪花樣。16歲便開始學習剪紙的她,無需畫稿,僅憑記憶與巧思,便能將花鳥蟲魚剪得生機盎然。
楊家祖上就有剪紙、刺繡的傳統,曾祖母擅長剪紙、刺繡,祖母楊先琦的剪紙更是享譽鄉里,母親楊桐芬雖不擅剪紙,但擅長刺繡,并能講述其間的含義,到楊慧英進楊家為媳,已經是四代傳承。
“剪紙大概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紋樣類,也就是刺繡的底樣,另一類是新房、家居裝飾用的裝飾類。還有一類是各種節日所用的祭祀類剪紙。”剪紙的材料一般以紙張為主,少量采用箔、布、皮革等,通過臨剪、重剪、畫剪,將熟悉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場景剪裁成藝術圖案。剪紙類別不同采用的紙張顏色一般也不一樣,紋樣類剪紙一般采用白色紙張或牛皮紙,裝飾類剪紙以紅色紙張為主,祭祀類剪紙大多扎成花球,因此所用紙張五顏六色。
“剪紙一般只需要一把剪刀就行,但剪刀尖必須鋒利。”將紙折疊后產生重復的圖案,是剪紙技法中最基本的一種。它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取決于折疊的次數和角度。運用此工藝剪制動物或人物時,折疊一次剪后的形狀為左右對稱。折疊剪紙是對稱性強的紋樣,所得的圖形更具韻律感。
“剪紙的圖案很多,光是圍腰的圖案就有200多種,其他用途的花鳥魚蟲的圖案就更多了。”剪紙的花樣繁多,在楊慧英的作品中,圍腰腳邊、繡花鞋樣、把手香袋、枕頭帳沿等圖案是白族新娘出嫁和婦女們裝飾衣物所必需。她的剪紙圖案,內容豐富,造型生動傳神,有的還保留著南詔原始紋樣和唐代流行紋樣的雙重組合風格。
楊慧英設計創作的花、鳥、魚、草和“雙鳳朝陽” “鹿鶴同春” “戲水鴛鴦” “龍鳳呈祥” “年年有魚”等窗花圖案,僅以龍身為例就有25個鏤空節和幾百個需一刀一刀剪出的龍鱗片,這些圖案,立體感強,線條生動流暢,深受大家喜愛。
“我的剪紙以花草這些為主,人物類的剪紙比較難,我女兒剪得好。我女兒上學時是學設計的,她會做很多的創新。通過前期設計、打底稿到剪紙完成,人物等一些創新類剪紙需要的時間更長。”從小受母親的教育和熏陶,楊慧英的女兒楊亞輝大二時,就在大理大學藝術館舉辦了個人作品展,展出了50余件剪紙和刺繡作品。
在不斷打磨自己技藝的過程中,楊亞輝將剪紙與扎染、瓦貓等其他非遺項目融合,創新出特色剪紙,并結合時代要求,創作出一些愛國主題的剪紙。同時,她結合市場需求,為很多新婚夫婦設計制作了剪紙版的婚紗照。
“我覺得像剪紙這些民間技藝是很重要的,現在會刺繡的人相對多,會剪紙的人很少,我也想把這門技藝一直傳下去。現在我兒媳、女兒都會剪紙,小孫女也喜歡剪紙,剪得有模有樣的,我也經常會參加進校園、進社區的一些活動去教剪紙。”憑借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對民族文化的執著追求,楊慧英一家憑著手中的一把剪刀,剪出了花樣的人生,贏得了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在守藝的路上,楊慧英一家也承擔起傳承和弘揚白族優秀文化的重任,帶動著年輕一代學習傳統剪紙。
一把剪刀、一張紙
剪刀游走處
萬物生靈在紙上蘇醒
大理的靈秀與民族的信仰被凝于方寸之間
剪尖挑破紙背的剎那
祖先的祝禱、自然的紋脈
光陰的私語、現代美學的融合
都在鏤空處汩汩流淌
記者:唐戀 楊文艷
編輯:向紅玉
值周:胡亞玲 楊丹妮
主編:李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