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大景大觀”理念,根植于千年的藝術哲學與宇宙觀。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遠法”——高遠、深遠、平遠,不僅構建了山水畫的空間范式,更暗含了中國文人對時空的辯證思考。郭熙認為,“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緲”,通過多重視角的疊加,畫家得以突破單一視點的局限,將山水的“形”與“勢”轉化為心靈的“境”與“意”。
周波《西安鼓樓回民街遠眺》 136cmx68cm 紙本水墨設色 2019年
一、周波的“大景大觀”
郭熙的“三遠法”空間觀與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哲學相呼應,強調藝術創作需超越物理時空,以“游目騁懷”的方式觀照世界。正如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所言,“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中國畫以筆墨“寫意抒懷”,將觀者引入一個虛實相生的詩意宇宙。
不同于西方繪畫追求焦點透視下的真實空間再現,中國畫更注重通過獨特的構圖與表現手法,營造出一種超越現實時空的宏大意境。周波的“大景大觀”正是在這種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畫家可以將不同時間、空間的景物匯聚于一幅畫中,展現出一種宏觀的、全面的景觀視野。這種視角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人對宇宙自然的非凡認知,更反映出一種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畫家們試圖通過畫筆,將天地萬物的神韻與自身的情感感悟相融合,呈現出一個充滿詩意與哲理的藝術世界。
周波《西安華清宮》 136cmx68cm 紙本水墨設色 2019年
二、周波古城畫作:突破歷史時空限制
在周波歷時18年的古城系列中,平遙、西安、泉州,三座古城成為他探索時空重構的載體。
1.平遙:晉商精神的時空劇場
平遙古城在周波筆下,是“活的”明清社會標本。日升昌票號的算盤聲與縣衙的驚堂木共振,明清街市上,駝隊商賈與游客摩肩接踵;而深巷四合院內,老婦紡車的吱呀聲穿透百年時光。這種敘事呼應了梁思成對古建筑“空間生命”的論斷——建筑不僅是磚瓦的堆砌,更是歷史場景的容器。周波以“清明上河圖”式的全景視角,將晉商“匯通天下”的豪情與“柴門春深待客至”的溫情交織,令觀者如讀沈從文筆下湘西一般,在“靜穆與活潑”中感受華夏文明的韌性。
周波《古城根下》 68cmx68cm 紙本水墨設色 2008年
周波《黛螺頂秋色》 68cmx68cm 紙本水墨設色 2021年
2.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時空交響
西安古城墻在周波筆下化作一條時空紐帶。畫面中,隋唐的朱雀門與永寧門并置,城樓旌旗獵獵,恍見玄甲軍士列陣而行。而城墻根下,現代市民悠然漫步其間,他們或是低聲交談著生活趣事,或是靜靜地欣賞著周邊古樸的景致;那遠道而來的游客,興高采烈地行橋而過,跨越在波光粼粼的護城河碧波之上。這種并置并非是簡單的場景拼貼,而是借助散點透視與留白技法,讓歷史層理自然浮現。正如杜牧在《過華清宮》中借“一騎紅塵”濃縮盛唐風華,周波以城墻為軸,將秦漢雄渾、隋唐綺麗與當代煙火共冶一爐,令觀者在“長安回望繡成堆”的意象中,觸摸千年文明的脈搏。
周波《西安古城墻》 136cmx68cm 紙本水墨設色 2019年
3.泉州:海絲文化的多維敘事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在周波畫中展現出獨特的文化折疊。開元寺雙塔的飛檐與清凈寺的穹頂遙相輝映,宋元商船桅桿刺破天際線,而古街巷里,傳統南音的婉轉曲調與街邊特色茶館中飄出的茶香相互交融。這種時空并置暗合湯顯祖“航通萬國商”的詩意,更以“線”為容器——如同歷代名家在諸多描繪古城風貌的畫作中用線條串聯起歷史記憶與當下景象一般——周波用墨線勾勒出刺桐城的多元基因:宗教的肅穆、商貿的喧囂、市井的溫情,在“光明之城”的命題下達成和解。
周波《印象開元寺》 68cmx68cm 紙本水墨設色 2024年
三、時空重構:體現歷史厚度與生活詩學
周波的時空重構手法,本質上是對古城“層累性”的視覺解構。
1.歷史厚度的視覺化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強調山水需“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周波則將這一理念延伸至古城。西安古城墻的裂痕、泉州開元寺東西塔的古樸石雕、平遙古城的票號舊址,在他的畫作中成為歷史年輪的可視化符號。正如南宋龔開在《駿骨圖》中以瘦馬肋骨喻南宋風骨,周波以建筑細節傳遞文明密碼:一塊城磚可能見證過安史之亂的烽煙,一方石階或許留有林徽因測繪時的足跡。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讓歷史從教科書走入感官體驗。
周波《東塔禪影》 46cmx68cm 紙本水墨設色 2024年
2.生活詩學的在場性
周波拒絕將古城博物館化。在他的泉州畫卷中,開元寺僧侶的早課與西街肉粽店的蒸氣共舞;平遙畫作里,鏢局演武場的刀光與客棧燈籠的暖光交織。這種“煙火氣”的捕捉,令人想起杜甫筆下“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生活美學。正如“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這句名言所詮釋的,周波證明,古城更是“流動的史詩”——剃頭匠的吆喝、茶肆的談笑、婚喪嫁娶的儀典,共同構成文明的呼吸。
周波《大雁塔懷古》 136cmx68cm 紙本水墨設色 2019年
四、沉浸式體驗:觀者的心靈考古
周波古城畫作的魔力,在于營造出“時空蟲洞”般的沉浸場域。觀者目光游走于西安古城圖時,既可見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唐韻,又能邂逅賈平凹筆下城墻根聽秦腔的現代市民;在平遙晉商圖中,票號掌柜的賬本與游客手機掃碼支付形成蒙太奇對話。這種體驗類似《美術里的中國》紀錄片中提出的“丹青穿越”——通過藝術語言的轉譯,讓觀者成為時空漫游者,在“看山是山”與“看山不是山”的辯證中,完成對文明基因的解碼。
周波《五臺山大白塔》 68cmx68cm 紙本水墨設色 2021年
周波的“大景大觀”古城系列,既是對郭熙“三遠法”的當代回應,亦是對全球化語境下文化認同危機的藝術解答。當平遙通過“又見平遙”大型實景演藝實現文旅突圍,當泉州因“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重煥生機,周波以畫筆證明:古城不是標本,而是活的有機體。其時空重構的創作觀,暗含錢鐘書所言“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蜜中花”——歷史與現代、本土與異域、形而下與形而上,在墨色交融中達成美學統一。這種“大景大觀”視角下的藝術實踐,不僅為古城保護的必要性提供視覺范本,更啟示我們:真正的文化傳承,需在時空對話中尋找“創造性轉化”的文化密碼。
周波《小雁塔初夏》 136cmx68cm 紙本水墨設色 2019年
本文作者:鄭梧沐,藝術媒體“八鏈名人”主編,“八鏈藝評”主理人,“沐沐煙雨”創始人。
藝術家簡介:
藝術家
Zhou Bo
周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為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藝術創作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畫創作研究院院聘畫家、深圳市時代書畫院副院長。2019年賈平凹文學藝術館藝術邀請季獲賈平凹提名藝術家。2021年榮獲第26屆秋季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藝術新銳獎。同年,周波畫冊《水墨大境·周波山水畫集》在嶺南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
曾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多次舉辦個展及聯展,作品被蘇州美術館、上海博物館、禹舜美術館、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科學館、廣東省宋慶齡基金會、肇慶學院美術館、深圳寶安畫院、開平美術館、廣州市花都區美術館、茂名博物館、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政府、宜春市博物館等諸多藝術機構和政府單位、事業單位收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