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的家長,太愛操心了:
要避免地上的水坑,記得抬腳哦。
可是孩子根本沒有看到水坑,或者水坑幾乎可以忽略,但父母還是說:
我說有就是有水坑,你避開就是了!
這是一言堂愛事事操心又強勢的家長,完全一副:
我不要孩以為,我只要我以為!
這樣的邏輯關系就變成了:
作為家長,我擔心一些事情,我要防患未然,幫孩子避掉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
可是,父母真的能幫助孩子規避所有的問題嗎?
如果說小學時,父母還能事事參與,為孩子保駕護航。
但到了初高中時,父母還能把手伸那么長,幫孩子搞定所有的事情嗎?
很多時候,事事操心的家長,理由是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其實是:
家長產生了焦慮,卻努力在孩子身上防患未然。
父母都愛孩子,但密不透風的愛,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深坑,反而會害苦孩子:
考好了,不要有壓力,不要擔心同學嫉妒;
孩子晚睡一兩天,父母就覺得天塌了,孩子要黑白顛倒了;
孩子就賴了一會床,上學遲到了,父母臉就黑了,問孩子是不是不想上學了!
太關注,太愛關聯,太將一個日常小事上綱上線升級到嚴重失序的趨勢,這是父母災難化思維。
有很時候,真相只是:
孩子考得好,心情很好,完全沒有多想,也完全沒有擔心;
孩子心情不好,睡不著,就多玩了一會;
孩子晚上沒有睡好,早上就多瞇了幾眼遲到了。
愛操心的父母,人為制造了很多緊張氣氛,也激化原本就沒有問題的問題。
父母要多思考:
孩子怎么做,才能讓我完全不擔心?孩子可能做到讓我一點不擔心嗎?
沒有絕對的掌控,失控才是日常。
如果父母事事都追求掌控感,那么勢必會焦慮成為日常,操心和不信任孩子變得自然而然。
家長不必那么勤快,可以學會偷懶一下,可以放松一下,允許孩子先安自己的節奏來。
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家長的自我提升和學習上,而不是天天都想為孩子做點什么。
家長的無力與焦慮是同步的,想要放下焦慮,就要先放下幫助孩子的心。
不要總想:
我還能為孩子做點什么?
而要多想:
我能不為孩子多做什么?
將孩子的課題還給孩子,讓不屬于家長的課題剝離開來。
如果總是將焦慮都放在孩子身上,生怕孩子做不好,這是家長的自負感。
家長什么都幫孩子做,本質上就是對孩子的能力不信任,由此引發忐忑和擔憂。
以為自己不出手,孩子就要遭殃,就會出現一些不好的事情。
家長想為孩子好的欲望太強烈,所以才會忍不住參與和幫助。
消滅不確定,讓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這壓根就不可能。
接受父母的無能為力,覺察父母內心的焦慮,接納父母也有幫孩子搞不定事情的時候,并不丟臉。
因為60分的父母,已經足夠好。
當父母放下對自己的高要求,放下對孩子的高期待,回歸松弛的時候。
就能放松下來,就能忙里偷個閑,也能更好地自我成長。
相信孩子能夠獨立面對,相信孩子的潛力,也相信經歷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歷練。
即便父母擔心的問題真的發生,但因為父母的內心強大和情緒穩定,也能幫孩子托舉,融解孩子的情緒,接住孩子的焦慮。
偷懶,并不是父母不作為,也不是不愛孩子的表現。
而是退后一步,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用信任給孩子賦能,讓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處理問題的潛力。
這更有助于幫助孩子戰勝困難,讓心理韌性也更強勁。
無論孩子是逆風奔跑,還是華麗跌倒,父母都在他們背后做最有力的支撐與托舉。
父母是孩子的底氣,但并不代表著父母要幫孩子搞定所有問題,讓孩子自己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智慧父母的養育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