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山“六尺巷”
蔣小龍
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禮讓為先、和諧共處”的歷史智慧。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以“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豁達胸襟,化解鄰里紛爭,讓出了六尺寬巷,也留存下了一段千古佳話。而在四川營山,也有一段與“六尺巷”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街巷——賢官道。
晚清時期,營山縣城禹王宮是湖廣九府移民的會館,又稱湖廣會館,與本地的于氏宗祠僅一墻之隔。于家人擔心日后出行不便,便要求對方拆除相鄰之墻。于姓是營山傳統八大姓之一,而于式枚又曾是李鴻章倚重的謀士,在朝中炙手可熱,于氏家族自然成為鄉宦之首。禹王宮會館雖朝里無官,但人多勢眾。一個錢多,一個權重,雙方為一堵三尺之墻互不相讓,由吵罵發展到打官司。先告到縣衙,縣令不敢升堂審理;繼而告到順慶府,后來告到省里,也都不了了之。
當時流傳,禹王宮會館的人為了顯示人多錢多,曾在一個趕場日,派人在縣城東南西北四大城門各放一谷籮,凡是兩湖入籍的人進入城門,須放兩枚銅錢在籮內。一個逢場天就裝滿了四大谷籮,以此作為集會、訴訟的備用金。于氏家族認為于式枚乃翰林出身,還任御史、侍郎等職,連“于氏宗祠”那塊匾額都是他請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寫的,自然也不甘示弱,數次寫信給于式枚,期望借其聲威給官府及會館施壓。
于式枚“性恬退”,為人豁達。他在回信中引用本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的詩:“封封來信都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眲裾f族人要禮讓無爭,以和為貴。于氏族人接信后深受教育,遂息訟罷爭。會館諸姓也為官高位顯的于式枚豁達大度所感,遂摒棄前嫌,重歸于好。雙方一致同意各讓三尺,共建和諧鄰里。后來,兩家之間的這條六尺小巷,便被人們美名曰“賢官道”。
修繕后的于式枚故居(楊漢國 攝)
據史料記載,于氏家族與張英一族淵源頗深,營山《于氏族譜》及清嘉慶《四川通志》記載,于式枚的先祖于之輻,與張英的次子張廷玉交往深厚。二人“同舉進士”,皆清康熙庚辰科(公元1700)進士。后來于之輻歷官湖南麻陽縣令、常德府同知、寶慶府知府等職。張廷玉更是官至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配享太廟。兩人“雖各以王事馳驅,而音問時通,其行誼知之甚悉”,“為文章交最篤”。于之輻常將自己的詩作寄給張廷玉,如“一代名山知有我,大都事業屬何人”“人事凈時明月上,天機動處碧波流”等,互為切磋唱和。于之輻還常跟張廷玉袒露心扉:“我輩幸生圣世,當隨地立功,以盡分誼?!?/p>
平日里,于張兩家也走動甚密。于之輻的父親于在心八十大壽,“既為同年又屬至交”的張廷玉,與川陜總督年羹堯、內閣學士史貽直等20余人特制了壽屏,以晚輩“侄”的身份獻禮賀壽。乾隆丙辰(公元1736),古稀之年的于之輻及夫人逝世,張廷玉為其撰寫墓志,追憶往昔,緬懷故友。
營山縣白塔公園內于式枚銅像
因此,當于式枚收到族人“為墻爭訟”的書信,作為于之輻的八世孫,他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世交張家“六尺巷”的故事,便在回信中援引張英的《讓墻詩》予以勸導。從此,“賢官道”的故事也就流傳開了,成了一段似“六尺巷”那般崇德重禮的歷史佳話。
清同治《營山縣志》載:“禹王宮,西街,嘉慶八年(公元1803)湖廣人捐資移建”,縣志的城池圖上亦標示“于宗祠”與之緊鄰。如今二者雖已不存,但“賢官道”仍在縣文廣旅局機關院內。每當行走至此,人們總會想起這段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以和為貴的故事。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蔣小龍(營山縣政協文史研究員)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辦公室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