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每天一本好書籍
看過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木匠,他一輩子都在用同一把鈍斧頭去砍樹。
他經常汗流浹背,總覺得樹木越來越硬,抱怨老天不公。
直到有一天,他年輕的徒弟給他遞一把磨得锃亮的新斧頭。
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鈍的不是樹,而是自己從未想過換一把斧頭。
我們很多人,會經常去抱怨命運不公、環境太差、機會太少,但是卻很少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思維模式出了問題?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一個人的認知邊界,就是他世界的邊界。”
有些人一輩子都活在固定的思維模式里,就像一個蒙起了眼睛的人,他以為自己走了很遠,其實只是在原地打轉而已。
低層次的思維,其實就像一堵無形的墻,總會讓人誤以為眼前的世界就是全部。
有人覺得自己“天生不適合學習”于是就放棄嘗試;
有人認定“這輩子就這樣了”于是就不再改變。
可真正困住他們的,從來不是現實,而是思維里的枷鎖。
1
三個無聲的陷阱:平庸者的精神牢籠
1. 洞穴思維:活在自我編織的“安全區”
柏拉圖在《理想國》里講過一個“洞穴寓言”:一群人從小被鎖在洞穴里,只能看到墻上的影子,他們以為那就是世界的全部了。
直到有人,鼓起了勇氣走出了洞穴,他才發現原來外面有陽光、山川、和河流。
現實中,很多人就像這些“洞穴人”他們習慣了某種生活方式,便認定“世界就該是這樣”。
比如,一個小鎮青年他堅信“讀書無用的”因為他的父輩靠手藝活了一輩子。
直到某天,他偶然走進城市里的圖書館,看到那些埋頭苦讀的人,才意識到自己一直活在,自我的認知里。
2. 災難濾鏡:把風聲聽成海嘯
我發現很多人,職位上一直做同一件事,等領導需要他幫忙做別的事情時。
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如何去做好”而是“萬一搞砸了怎么辦”。
他們的大腦像裝了一層災難的過濾鏡,把小小的困難放大成不可逾越的高山。
搜狐創始人張朝陽,曾經因為在關鍵策略上多次失誤,而深陷焦慮,整夜失眠。
后來他意識到:“恐懼只是未發生的劇本,而行動才是撕碎劇本的刀。”
很多人,他們總是擔心失敗,很多事往往還沒開始,就已經在腦海里輸了一百遍。
3. 刺猬心態:用對抗代替思考
有些人就像刺猬一樣,面對同事或者領導的,不同意見時,他們就會立刻豎起全身的刺。
他們不是在思考對方的觀點是否有道理,而是在想“怎么反駁”。
哲學家熊十力曾訓斥一位愛抬杠的學生:讀書不是挑刺比賽,而是借別人的眼睛看世界。
很多時候,真正的智慧,不是固執己見,而是在對立中尋找第三種可能。
2
在日本有一位心理醫生,叫恒子奶奶,她在面對酗酒的丈夫、拮據的生活時,她沒有選擇怨天尤人。
而是說:“人生不必強求圓滿,但要對得起自己的選擇。”
她90歲了仍在工作上,她用行動詮釋了羅曼·羅蘭的那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它。”
其實思維升級的關鍵,不是否定過去,而是像陶匠對待黏土一樣——去接受它的質地,同時相信它可以被重塑。
3
看過一個故事:
有人問一位登山者:“如果遇到暴風雪,你會怎么辦?”
登山者回答:“我不會盯著頭頂的烏云,而是專注腳下的每一步。”
其實很多活得通透的人,他們不是沒有焦慮,而是他們已經學會了與焦慮去共處。
他們不會執著于消滅所有不確定性,而是像塔勒布在《反脆弱》里說的:真正的成長,往往始于失控后的重建。
當你看過大海,就不會再糾結溪流的形狀;
當思維突破牢籠,你才會發現,所謂的“命運”不過是無數種選擇的疊加。
思維的高度,決定人生的緯度
很多人都喜歡爬山,但是站在山腳下的人,他們眼里只有碎石和雜草;
但登上山頂的人,他們卻能望見云海翻涌。
有很多人,他們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他們不是天賦異稟,只是早早看清了:
困住自己的,從來不是現實的高墻而是思維里那扇未曾打開的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