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時代,專注于做硬核的長視頻推薦的知識創作博主們有怎樣的考慮?他們所發布的內容是否如我們所想象的被冷落?對此,他們的回答是:時長不是問題,能否為用戶帶來硬核新知才是關鍵——“五年來,已經有上億人次網友觀看過北大視頻公開課”。
新媒體知識傳播時代,高校何為?
短視頻正在成為推動知識普惠的重要渠道和方式,越來越多網民開始通過短視頻獲取新知。與此同時,長內容(如紀錄片、課程)則打破單一信息流,提供多元視角和深度思考的可能。
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陳波
日前,在“抖音知識創作砥礪計劃”發布暨創作者交流日活動上,來自自然科普、前沿科技、人文社科等各領域的學者們分享了自己和所供職的機構在新媒體短視頻時代的知識創作實踐。他們發現,時長不是問題,能否為用戶帶來硬核新知才是關鍵。
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陳波介紹,北京大學五年前就開啟了新媒體時代的知識傳播嘗試。推出“北大博雅講堂”“學科交叉的魅力”“格致論壇”等系列品牌課程和講座。“北大知識庫”中,囊括了戴錦華、趙冬梅、朱青生、閻步克等被大眾熟知的北大教授的精彩課程。
陳波表示,蔡元培老校長就曾提出 “人人平等,都有受教育的權利”的知識普惠思想——“前幾年,北大采用‘完整課程直播+課程節選切片沉淀’的形式,讓刷到短視頻的用戶可以迅速捕捉某一個知識點。但幾乎在每一條短視頻下面,都會有用戶私信我們‘完整版在哪看’?”
去年年底,北大抖音號一次性發布了12門完整課程。“這些課程均以八小時、十小時的視頻形式發布,一經發出,取得的效果讓所有老師和同學都感到驚訝。截至上周,這12門課程一共收獲了超6600萬次播放、230萬次點贊、175萬次收藏,直接吸粉65萬。”去年,北大智能學院朱松純教授領銜主講的《中學生人工智能十講》上線,受到了廣大青少年的熱烈歡迎。今年,又上線了課程《人工智能與信息社會》多個與AI相關的內容,力求推動人們對于AI的深刻理解,提升AI素養和技能。
“五年來,已經有上億人次網友觀看過北大視頻公開課。北大不再是網友梗里所說的未曾謀面的母校,而是近在眼前。”陳波總結道。
短視頻平臺,也需要長內容
據該項目運營負責人介紹,過去一年,知識類內容供給和消費增長顯著,表達形式和內容豐富度均呈現出多樣化趨勢。
以硬核科普為例,@蘇星河牛通是一位科技數碼內容的自媒體博主,他的視頻內容主要是軟件教學或者軟件科普等等,他認為,軟件測評賽道是非常有前景,比如“挖掘微信使用小技巧以及科普微信這個軟件背后的產品設計與其特殊考量,是非常具有話題性與科普性的選題,這樣的科普類視頻雖然制作出來會比較長,但是關注度、與網友互動都非常好。”
知識創作者@學院派Academia 還在美國讀大學時就開始做知識內容創作,最早通過長視頻和文字平臺分享。他曾嘗試把長視頻做成切片來分享,比如三十分鐘視頻分成6個,但即便如此,還有人認為5分鐘切片依然太長,傳播效果也不是太好。反而是“那些看起來挺硬、挺長的內容,不僅有人看,而且看完大家的反饋特別好,討論也特別深入。這個發現,對我來說真像解開了個枷鎖,我感覺我可以更自由地去做我想做的內容了。”
之后他開始嘗試發一小時左右甚至更長的東西,內容上也放開了手腳,涉及社會理論、政治哲學、宏觀經濟、國際關系等方面。“我發現,渴望深度內容、愿意花時間琢磨事兒的朋友,比我想象的多得多!那些能提供獨特視角、引發深度思考的東西,它的生命力,它能為你帶來的用戶黏性和社群質量,是那些流水線式‘切片’、純粹的情緒輸出或者膚淺的知識搬運,完全無法比擬的。”
本次分享會中,“知識創作砥礪計劃”宣布,將上線公開課專屬頻道,沉淀一批高質量名校名課,重點推出200門以上高校名課,與知名高校共建超過20個學科名片。
在科普領域,“砥礪計劃”將攜手國家林草局共建自然IP,覆蓋大熊貓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五大國家公園,為創作者提供稀缺創作場景,提升自然科普內容的豐富度與可看性。
在人文領域,“砥礪計劃”將攜手地方城市,涉足三蘇祠、武當山、岳陽樓等10大中國文化地標,并通過創意策劃、共創直播等方式助力人文內容破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