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奮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系列報道,一起來認識兩代鐵路人。一位是在云南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攻堅的90后青年工程師曹耀祖,一位是半個多世紀前參建成昆鐵路的原鐵道兵許鐵生,他們不懼艱難,用青春熱血托舉“鋼鐵巨龍”,在努力拼搏中創造奇跡。
這是高黎貢山隧道施工現場最近出現的一次突涌,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像山洪一樣的涌水,從洞口深處徑直朝人們沖下來,在工區總工程師曹耀祖的指揮下,前一秒還忙著施工的工人,立刻后撤到安全地帶。
全長34.538公里的高黎貢山隧道,是大瑞鐵路上最后十分之一尚未貫通的路段,也是我國首條穿越橫斷山脈的隧道,這里幾乎涵蓋了所有隧道施工的不良地質和重大風險。今年35歲的曹耀祖,已經在這條隧道里奮戰了十個年頭。
中鐵隧道局大瑞鐵路出口工區總工程師 曹耀祖:剛開始遇到這個地層我們誰也沒見過,天天這種重大險情經常發生,最害怕的就是晚上加班到12點,一聽見電話鈴聲響,整個頭發就奓起來了。
曹耀祖說,高黎貢山處于亞歐板塊之間的碰撞帶,在這里挖隧道異常艱難,大家挖的不是石頭,而是“稀渣”式的一鍋粥,今天打通一點,明天可能又后退一點。記者跟隨曹耀祖,來到了如今的項目堵點,“彩云號”硬巖掘進機就在這里罷工。
這已經是項目中兩臺硬巖掘進機的第43次卡頓被困,上一次卡頓脫困,就花了整整兩年7個月的時間。當記者爬到掘進機刀盤的上方位置,發現這里的洞口極度狹窄,工程人員來檢查都得貓著腰,在這里因為遇到突涌,攝像機被硬生生沖壞了。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中,曹耀祖和團隊一干就是十年。
雖然再次遇到卡頓,由于此前曹耀祖和由院士和參建專家組成的團隊積累的攻關經驗,大家已經有了應對方案。團隊加緊努力,就期待隧道打通看到光明的那一刻。因為大瑞鐵路全線通車后,將結束云南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不通火車的歷史。
中鐵隧道局大瑞鐵路出口工區總工程師 曹耀祖:通車只用15分鐘就穿越隧道,但是我們建設者需要用十余年去堅守,用我們十幾年的青春去換得便利通行,我覺得是值得的。
這位隧道中的青年追光者說,為了百姓,一寸一寸掘進,是他們的光榮傳統。中鐵隧道局前身為鐵道兵部隊,是國內隧道施工領域的開創者之一。當年,被譽為“中國最悲壯的鐵路”成昆鐵路正是由30萬鐵道兵參與修建,幾乎每500米鐵軌就有一位勇士獻出了生命。在四川成都,當年的建設者向記者講述了那段青春歲月。
今年76歲的許鐵生是新中國的同齡人。1968年他成為一名鐵道兵,來到位于西昌的金沙江畔,面臨的也是極為復雜的地質條件。作為測量員,許鐵生每天都穿梭在崇山峻嶺之間。
中鐵二院成都公司原電化所所長 參建成昆鐵路鐵道兵 許鐵生:我們平常要背著儀器,測線路的高矮、走向。我到隧道里去施工,鐵路隧道高6米多,我從上面走一腳就踩空,正好就把這四個門牙就打掉了。
這張照片,許鐵生的母親曾一直珍藏到去世前,她說因為那時候兒子的牙還是全的。照片里,年輕的許鐵生笑得燦爛。當年,和許鐵生一樣,無數鐵道兵戰士和鐵路職工以樂觀面對困難,在搖搖欲墜的危巖落石和潛伏的泥石流間,手持最原始的鋼釬和鎬頭揮灑汗水、血水,不講條件,不辱使命,團結奮斗,才換來了一條大西南最渴望的鋼鐵巨龍。
1970年,全長1096公里的成昆鐵路建成通車,991座橋梁飛架天塹,427條隧道鑿穿山巒,成為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之一。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在高黎貢山隧道中,青年建設者們緊握前輩手中的接力棒,正用汗水澆筑信念,以智慧攻克難關,在山河間鐫刻下新時代的奮斗傳奇。
中鐵隧道局大瑞鐵路出口工區工人 楊懷清:我在這里待了6年了,必須把這個隧道打通,我們云南人的生活才能拓展得起來。
中鐵隧道局大瑞鐵路出口工區總工程師 曹耀祖:要不負時代不負青春,以奮斗為鉆頭,在科技的長隧中打通一條光明之路,讓全世界看到中國的硬核實力。
(總臺央視記者 李晶晶 李勁松 成都臺 龍陵融媒體中心)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