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有人堵在高速、餓得頭暈目眩,還有人美美坐上高鐵、一路咔咔狂炫。
為了吃一碗地道的信陽燜罐肉,得專門挑選經停河南的車次;從笨羅卜湘菜到上海的現炒熱鏈餐,都可以滿足純正的中國胃。有網友感嘆:“坐高鐵像開美食地圖,建議開一列從香港到哈爾濱的專線,我能餓三天上車。”
文 |鄭思芳
編輯 |西打
運營 |芋頭
坐“牛馬專列”,享15元盒飯
坐上從北京回淮安老家的高鐵,北漂王安安第一時間掏出手機掃碼,直達鐵路訂餐界面。擺在面前的是15元一份的盒飯和45元一份的套餐,一秒都不用猶豫,她點擊了15元那個選項,卻發現無法下單。
來晚了。王安安搜了攻略才得知,15元盒飯的售賣數量很少,基本上在發車前就被預訂完了。
打工人花15元,在辦公樓下的便利店都很難買到稱心的午飯,但在吃飯沒那么方便的高鐵上,卻可以擁有一頓熱乎的飯菜。尤其在號稱“牛馬專列”的京滬高鐵上,一份盒飯很快就能扒拉完,嘴一抹繼續埋頭干活,性價比極高。
這頓便宜飯,務必吃上。王安安買好返程票,點開小程序嘗試提前預訂,沒想到真的下單成功了。返程的高鐵上,她終于吃上了傳說中的“15元牛馬飯”。
那是一份豆豉雞丁蛋炒飯,醬色包裹著顆顆分明的米粒,看著挺誘人。吃到嘴里后,也讓她十分驚喜,“雖然肯定是預制菜,但是口味不差,有肉有菜有飯只要15元,還要啥自行車。”她特地拍下盒飯的照片發到社交平臺,成功打卡了這個“高鐵熱門網紅美食”。
▲王安安吃到的豆豉雞丁蛋炒飯。圖 / 講述者提供
作為鐵路愛好者,黃景吃過沈陽、北京、上海三個鐵路局提供的餐食,上海局的15元盒飯他如數家珍,“想要追求性價比(就選這個),有宮保雞丁、魚香肉絲、麻婆豆腐、油面筋塞肉,都是一個菜配一盤飯,還有炒面”。
在高鐵吃飯,有人注重性價比,也有人認為,再忙也不能虧待自己。
在新能源行業工作的阿白,一年至少坐40趟京滬高鐵,車次固定在早8點從上海出發的G114和卡在晚上7點出頭到虹橋站的G139,主打一個高鐵通勤。盡管一上車就會將釘釘狀態改為“在途”,但阿白在高鐵上大部分時間,都得在寫材料和開會中度過——是的,京滬高鐵的沿途信號,好到完全支持“隨地大小會”。
高強度的工作間隙,在高鐵上吃什么成了阿白的頭等大事。出差時,下午一點半抵達北京之前,她會在車上吃完午飯;隔天回程時,她一結束上午的工作就趕往高鐵站,坐下后就給自己點上一份午餐。
根據阿白的觀察,早上從北京出發的車,在徐州東站和濟南西站會送上大量肯德基、麥當勞的外賣;而下午回上海的車,很多打工人則會帶著外賣上車。
過去讀書時,阿白對著七八十元一份的套餐,不舍得下手,如今成了“牛馬”,花錢吃飯也有了更多的底氣。今年3月,阿白開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在京滬高鐵上都吃了啥,每次她都是先點沒吃過的,其次是愛吃的,基本不看價格,“出差的路上對自己好一點”。蝦仁跑蛋是她給出最高分的套餐,不油膩、不重口,作為蘇州人,她吃著正合適。
▲高鐵乘客們分享的80元高鐵盒飯。圖 / 小紅書截圖
阿白在高鐵上吃過15元的蓋澆飯,30元一菜一飯的套餐,也吃過60元、分三個盒子擺起來的精致餐。吃多了,她總結出一套規律:高鐵餐不是越貴越好吃,但是越貴越精致,尤其是米飯和菜分開裝,這價格就低不了。
也不是沒踩過雷。有一次,她從北京出差去鄭州,小程序上的餐都點光了,她向推車過來的乘務員要了一份紅燒肉套餐,“對于不吃肥肉的人來說,簡直沒有一塊肉是能吃的”。從此以后,她主動避開所有包含紅燒肉的套餐。
根據阿白的經驗,京滬高鐵上有兩家鐵路局供餐,上海局的盒飯印著“華東印記”,北京局的則是“京膳佳肴”。華東印記的盒飯偏江浙口味,辣味的食物較少,有面筋塞肉、筍片、蝦和上海青這類食材,京膳佳肴的口味則偏北方一些,她吃到過還不錯的燒茄子。
盒飯也有冷鏈和熱鏈之分,最大的區別是到手的溫度。熱鏈是保溫箱送上來的,而冷鏈是在車上二次加熱的,所以冷鏈盒飯到手反而有點燙。不過這兩類盒飯吃起來,阿白也沒發現有什么區別,只能通過保質期來判斷,一般熱鏈是3小時,冷鏈是24-36小時,而價格似乎只跟食材有關,牛肉價格較高,鴨肉價格適中。
▲12306上的列車自營下單頁面,顯示套餐為冷鏈套餐。圖 / 12306截圖
人在高鐵,狂炫流水席
飛馳的列車很像人生,在高鐵上,往往勇敢的人先享用美味。
為了能夠最具性價比地品嘗高鐵美食,去年年底,黃景坐了兩次從長春西到長春的商務座,短短10分鐘左右,補二三十元差價就能“升座”。按規定,無論區間長短,商務座到了飯點就會贈送盒飯,黃景因此享用到一份定價80元的清炒蝦仁套餐,里面除了主菜,還有杏鮑菇燒牛肉和清炒貢菜,都是平常高鐵盒飯吃不到的稀罕菜式。
無論從口味還是食材來說,那份清炒蝦仁套餐都是他吃過最好的高鐵盒飯,“量大還有牛肉和蝦仁”。這趟毫無疑問值回票價了。
除了鐵路局售賣的盒飯,不少打工人還在高鐵上開發出了更多的就餐選項。
在杭州讀研的艾娜和身邊許多同學不同,至今仍保持著一日三餐頓頓不落的習慣,每次只要吃到預制菜,都讓她有一種“傷身體”的愧疚感,就算是坐高鐵,她也執著于尋找“鍋氣”。
今年3月,從北京南出發的G33列車上,艾娜在南京南站吃到了一份文火牛肉套餐外賣。牛肉是風干牛肉,吃起來很像她在云南吃過的牦牛肉干,浸泡在濃郁的湯汁里相當下飯;此外還有清脆的包菜、新鮮的山藥,還有胡蘿卜雞丁和玉米豆子的配菜,一餐下來,不僅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吃上去也不像預制菜。
▲艾娜的文火牛肉套餐。圖 / 講述者提供
唯一美中不足的可能是這份套餐的價格,68元的價格里面有8元是配送費,但想想南京的物價,她也能夠接受,畢竟平時在杭州,“疊加外賣券,一頓飯也要三四十元”。
一份合格的高鐵美食,價格是底線,口味是靈魂,溫度則是加分項。如果能讓旅客嘗到各地不同的風味,更是坐高鐵的高光時刻。
就像到西安一定得吃肉夾饃一樣,陳果乘坐的列車途徑武漢時,好奇心驅使她點了高鐵上的熱干面外賣。讓她意外的是,這份在高鐵座位上吃到的熱干面,比她之前在飯館里吃到的要好吃許多。
▲陳果點的武漢熱干面外賣。圖 / 講述者提供
河南人陳果在四川讀大學,吃了四年的川菜后,她對口味的追求變得極致。美食幾乎是每次旅行的終極意義,青島的海鮮、廣東的早茶、重慶的火鍋……都是她的目標,就連原本極度抗拒的螺螄粉,嘗過一次驚艷的出品后,她也垂直入坑了。
以前在車站等車時,陳果吃的最多的就是漢堡,單人餐也要三四十元,自從在高鐵上吃上人均33元的熱干面外賣后,思路也打開了。陳果發現,坐高鐵品嘗各地美食不失為一種高效的打卡方式,“畢竟為了吃熱干面去一趟武漢,也要好多錢”。
曾經的綠皮火車時代,泡面的味道刻進了每個中國人的記憶里。如今的高鐵車廂里,飄散的不再是全國統一的泡面味,而是鰻魚飯的焦香、紅燜牛肉的醇香,和麻醬拌面的醬香。
點開12306的App,除了買票,還能買飯、買咖啡、買零食。肯德基、麥當勞是基礎配置,星巴克是“牛馬”必備,各地鐵路局也各顯神通,徐州東的芝士咖喱牛肉焗飯、南京南的鹽水鴨、沈陽的燒茄子蓋澆飯,都憑借出色的口味在社交平臺上擁有了“自來水”發帖安利。
100元三袋的西梅、乳酪、牛肉干,更是一度成了高鐵零食“必買三件套”。買不買倒是其次,伸手就有的試吃,和乘務員為了推銷、傾情演出的情景劇,反而成了不少打工人返鄉路上的一道風景線。
▲高鐵列車員推著小推車售賣商品。圖 / 視覺中國
有人招架不住誘惑,斥資買下,結果發現奶酪奶香濃郁、蔓越莓口感清甜,讓人一吃就停不下來。下車之后還想回購,卻怎么也買不到記憶中的味道了。直到現在,還有不少人在社交平臺上真誠發問:如何才能買到高鐵同款?
餐食好不好吃,符不符合大眾口味,鐵路廚房都知道。
李青曾經在一個中央廚房工作,后者為南寧鐵路局供餐。據他介紹,一般高鐵的出餐數量根據每列車上報的計劃進行生產,每一列車基本會準備20至30份不一樣的套餐,價格以36至48元套餐居多,最貴的是68元的紅燒牛腩和鮑魚排骨,像荔浦扣肉、檸檬鴨這種具有廣西特色的套餐,則是車上賣得最好的品類,而像黑椒牛扒這種味道不辣、大人小孩都能吃的大眾品類也很受歡迎。
對于像阿白這樣長期坐高鐵的人來說,高鐵上的餐食總是隔段時間就會換一批,李青說,這是中央廚房對餐品的“優勝劣汰”,中央廚房每個月會研發餐品,“各個車次訂的餐食少的話,基本就會撤銷了”。
飛奔的跑腿生意
高鐵的盒飯再香、種類再多,還是會有不少“饞鬼”打工人,惦記著吃慣了的連鎖外賣。愿意為美食付費的年輕人,也催生出了隱秘而龐大的高鐵跑腿業務。
坐標長沙南站。站臺上,跑腿小哥提著保溫袋狂奔,袋子里裝著新鮮出品的茶顏悅色奶茶,奶油頂微微晃動,但一滴都沒灑。這是專門送給高鐵乘客的“到座服務”,訂單來自一個小程序,跑腿的終點是高鐵座位,而起點是一個自稱“牛同學”的90后。
奶茶有頂流茶顏悅色,吃飯有本土爆火湘菜笨羅卜……吃貨眼里,長沙南站全是美食,而在牛同學看來,長沙南站充滿商機。
從鐵路專業畢業后,牛同學入職鐵路系統。彼時,茶顏悅色還沒有走出湖南,全國人民都流下了羨慕的口水。因為熟悉每天運行的列車,牛同學先是離開鐵路系統,成為茶顏悅色的代購,每天搭載最早的高鐵,將奶茶送往全國各地。漸漸地,其他地方的奶茶店和美食集合店也成了他的大客戶,他則成了美食“擺渡人”。
牛同學回憶說,那會兒都是B端生意,“最遠送到昆明,一趟賺個幾百元,比上班強”。好景不長,2023年,茶顏悅色進軍外地,代購需求斷崖式下跌。他也不得不轉型,B端涼了就做C端——直接將奶茶送到途徑長沙的高鐵乘客手里。
▲找牛同學代購的顧客收到奶茶后都很開心。圖 / 講述者提供
剛開始的跑腿配送,牛同學都是自己上陣。早上8點,他蹲在茶顏悅色門口搶第一批奶茶,有些列車在站臺僅停留2分鐘,他得提前查好車次、座位,掐著表把奶茶遞到乘客手上。 這一趟操作隱藏著不小的風險,一旦列車晚點,做好的奶茶只能砸手里。
生意做大了,牛同學從單打獨斗變成“統籌大局”。2023年底,他組建了小團隊,分工相當明確,從采購、打包到配送、客服,各司其職。“牛同學跑腿”的小程序也迭代了4個版本,甚至把淘汰下來的舊版,賣給同樣在長沙南站跑腿的同行“賺外快”。
一天有600多趟列車駛過長沙南站,帶來了旅客,也送走了牛同學打包好的茶顏悅色。受限于高鐵的特點,每天能來多少生意,既看時間準不準,也看當天出行的人數。
為了節省制作和排隊的時間,牛同學沒有選擇向站內的茶顏悅色訂購奶茶,而是到車站附近的茶顏悅色點單。列車駛過就不會再回來,如果乘客的訂單時間不符合配送范圍,牛同學只能“忍痛割愛”,寧愿選擇不接單也不愿意讓奶茶砸在自己手里。
慘痛的教訓莫過于去年元旦。因為預判錯了當日的出行量,牛同學的小程序出現了“爆單”,幾家奶茶店的門口也都大排長龍。最后,當天30%以上的訂單都不得不退掉。
如今,牛同學的跑腿版圖仍以茶顏悅色為主,一杯奶茶的定價為38元,兩杯起送,客單價在78元左右。跑腿生意也跟隨出行的淡旺季而變動,春節期間,一個月流水能到二三十萬元,淡季一個月只剩幾萬元。
為了引流,牛同學每月還要在小紅書砸兩三萬元投放流量廣告。但就算如此,一整年下來,團隊的總流水也能超百萬。
不想妥協的口味,不愿將就的生活
事實上,自從2017年全國鐵路開展12306互聯網訂餐業務以來,目前全國已有80余個車站支持辦理相關業務。以濟南西站為例,每年配送單量就超過了100萬單,春運期間互聯網訂餐每天平均約送餐5000單。
高鐵美食的升級,不僅改變了打工人的出行習慣,還催生出不少美食秘籍。
除了大眾套餐,一些鐵路局還推出了地方特色餐食,抓住乘客的胃,還想留住游客的心。回鍋肉是成都局的經典套餐,廣式鹽焗雞常年出現在廣州鐵路的菜單上,東阿阿膠、周村燒餅、野鳳酥等“山東老字號”也搭乘高鐵走向全國。美食種類之多、品類之全,讓人感覺“坐高鐵不整點特色嘗嘗,等于白來一趟”。
有人為了吃一碗地道的信陽燜罐肉,專門挑選經停河南的車次;也有人將高鐵旅行規劃成“美食打卡”,從湘菜笨羅卜到上海的現炒熱鏈餐,一路滿足純正的中國胃。有網友感嘆:“坐高鐵像開美食地圖,建議開一列從香港到哈爾濱的專線,我能餓三天上車。”
▲通往武漢的高鐵上的特色武漢套餐。圖 / 視覺中國
在不少中國人的記憶里,坐高鐵吃飯是一場和自我的心理博弈,忍受饑餓還是刺痛錢包,是一個足以在幾個小時車程里,反復糾結的問題。最終,很多人會妥協于轆轆饑腸,忍下不適。
“牛肉套餐60元,這邊掃您。”七年前,還是大學生的阿白在高鐵上第一次點餐時,乘務員的這句話讓她漲紅了臉。她咬牙付款,盒飯里零星幾塊牛肉成了她對高鐵餐飲的初印象——貴,只能勉強果腹。
如今,作為往返京滬的“牛馬”,15元的麻婆豆腐套餐和45元的蝦仁飯,讓高鐵直接化身她的打工食堂。
在高鐵這樣密集且封閉的空間里,飯味兒和噴嚏一樣藏不住。有一次,鄰座的人在她面前打開一份喜家德水餃,不像常規打工人格外注重邊界感,餃子的香味直往她的鼻子鉆。遺憾的是,每次阿白都是卡點到站,沒機會也像其他打工人一樣親自帶上一份香噴噴的外賣。還有一次,也許是看阿白吃得太香,一位鄰座打工人忍不住向阿白取經,怎么在高鐵上點到好吃的飯。
有時候,高鐵上的“流水席”不僅是味覺享受,更是一場社交儀式。東北乘務員用段子推銷三件套,乘客分享家鄉特產,陌生人也有可能因為一碗盒飯開始攀談,這些瞬間讓冷冰冰的車廂有了一點溫度。有網友總結說:“以前的鄉愁是泡面味,現在是零食三件套和乘務員的吆喝聲。”
最終吃不吃、吃什么的選擇權,還是在乘客的手里。當一碗冒著鍋氣的盒飯追上時速350公里的列車,打敗它的或許不是盒飯,而是越來越多人對不將就生活的投票。
▲高鐵上列車員提供送餐服務。圖 / 視覺中國
(講述者均為化名。)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參考資料:
1.《流水過百萬,在高鐵上野餐的年輕人,撐起一門隱秘生意》,電商在線
2.《多少返工人,把高鐵吃成了「全國流水席」?》,鳳凰生活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