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蹲在地頭捏把黑土,指尖縫里漏出的土粒油亮亮的。
這片曾被叫做“北大荒”的地方,如今撐起了中國人的飯碗?可近些年,他明顯覺得地里的土沒以前松泛了,攥起來硬邦邦的。黑龍江地處北緯43度到53度,北邊挨著俄羅斯,南連內蒙古和吉林。
47.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的地形格外分明。
大小興安嶺像兩道綠色屏風,護著中間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80%的耕地都在這兒。作為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這里的土厚得能達兩米,有機質含量是普通土壤的十倍。
都說“一兩黑土二兩油”,早年開墾時,犁鏵翻過去,土塊里盡是蚯蚓和草根。靠著這得天獨厚的條件,黑龍江糧食產量連續8年全國第一。
中國人每吃10碗飯,就有1碗來自這兒,比烏克蘭整個國家的產量還高。雖說一年只種一茬,可勝在耕地夠多——人均耕地是全國平均的4倍,衛星圖上看像大地棋盤。
長三角珠三角單產高又怎樣?早成了糧食輸入地,如今是“龍江熟,天下足”。
但輝煌背后藏著隱憂。
大慶油田的油越采越難,老職工說現在是“刮桶底”。大小興安嶺的林子不讓砍了,曾經的伐木工人放下了斧頭,轉向守護青山。更讓人揪心的是黑土地在悄悄“瘦身”,農科院專家說土“變薄、變瘦、變硬”了。
兩年前哈爾濱的盜挖黑土案,不法分子挖走林地濕地的土,遠銷關內,簡直是斷子絕孫的買賣。
年輕人也在往外走,3000多萬常住人口,這些年凈流出不少。有人說黑龍江是“共和國長子”,打小就給全國輸送糧食、石油、木材。可自己的家底經不起這么耗啊,黑土地一旦退化,拿什么保住“北大倉”的招牌?
對比西北華北,人家缺水,可咱這兒水網密集,為啥不好好護著這金貴的土?
都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黑土地就是黑龍江的青山。
退耕還濕、還林、還草,這些政策得好好落實,讓黑土歇口氣、攢攢勁。
我常想,當“北大倉”的黑土變薄了,咱們的飯碗還能端得穩嗎?
這事兒可不能只靠政府,咱每個吃著龍江糧食的人,都該上心。
黑龍江不是蠻荒之地,是養活了無數人的家園,是咱中國糧食的壓艙石。
它有過輝煌,也面臨挑戰,但底子還在,只要好好護著黑土地,未來就有盼頭。黑土地養了咱中國人的胃,可別讓子孫后代對著變薄的土層嘆氣啊。這片北疆沃土的故事,還得靠咱們接著寫下去,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