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蹲在田埂上吧嗒旱煙,盯著東邊天角翻涌的云疙瘩直皺眉。手機天氣預報叮鈴響,未來三天要經歷晴雨大風溫差三重折騰,這茬剛出苗的玉米苗能扛住不?
5月3日打頭陣的是分散性雷雨,沿江以北晌午還晴堂堂,后晌就跟誰潑了盆水似的。那雨來得急去得快,可帶的陣風跟發了瘋似的,地頭楊樹枝子甩得噼啪響,像要把春天的勁頭全撒出來。
第二天突然放了晴,日頭曬得人后背發燙,可天沒亮透呢,露水結的霜竟把菜苗葉尖凍得打卷兒。莊稼漢們穿了脫、脫了穿,都說這鬼天氣比婆娘的心思還難猜,晌午短袖早晚棉襖,倒春寒似的凍得人縮脖子。到了5月5日,老天爺像開了水閘,沿江蘇南的雨淅淅瀝瀝下一整天,田里積水漫過田壟邊的小草。
可北邊徐州那塊兒卻熱得反常,日頭把地皮烤得冒熱氣,同省不同天,莊稼喝飽水的喝飽,曬蔫的曬蔫,真叫人犯難。要說最揪心的還是大風,頭天沿淮淮北的偏北風呼呼吼,村頭王大爺家的大棚膜被掀飛半塊,菜苗歪歪扭扭倒了一片。第二天風力稍歇卻沒停,東南風裹著潮氣往屋里鉆,晾在繩上的衣裳三天沒干透,霉味兒漸漸冒出來。
第三天降水時的短時強陣風更邪乎,剛插上的秧苗被吹得東倒西歪,有的連根漂在水面,看得人心揪揪的。這天氣像個調皮娃兒,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可苦了靠天吃飯的莊稼人,播下去的種子能安穩出苗不?田里的墑情倒是解了渴,可忽冷忽熱的,病蟲害會不會趁機冒頭?
去年這時候,蚜蟲就是趁著溫差大爆發的。咱老輩人說“五月天,孩兒面”,可如今這孩兒面變得太頻繁,三天兩頭變臉色,莊稼人咋跟得上節奏?城市里人操心出行帶不帶傘,咱莊稼人卻盯著每片云彩算收成,同樣的天,不同的心思。
都說氣候變化快,可這具體到咱田里的影響,到底該咋提前防?總不能年年靠老天爺開恩吧?
就說這溫差超15℃的天,莊稼跟人似的也會“感冒”,苗期受了凍,后期產量怕要打折扣。還有那說變就變的風向,刮走的不只是棚膜,更是咱心里的安穩,要是有更結實的大棚材料就好了。
可話又說回來,天氣再難琢磨,咱莊稼人也得見招拆招,多留意天氣預報,提前把防范措施做在前頭。只是看著地里的莊稼,心里總免不了犯愁,這天氣越來越像脫韁的野馬,啥時候能讓人省省心?或許,咱得在老經驗里加些新法子,多學些應對極端天氣的技術,不能光靠老把式種地了。
但不管咋說,土地是咱的根,再難也得把地種好,只希望老天爺多賞些順當天氣,讓咱的汗水別白流。
莊稼人看天吃飯,可這天越來越讓人摸不透咯,唯有把心撲在地里,多留個心眼,才能少些損失。
這未來三天的天氣坎兒,咱咬咬牙挺過去,可往后的日子,還得琢磨著咋跟這多變的天打交道。說到底,種地靠天更靠人,只要咱多操心、多準備,總能在這變化的天氣里,給莊稼找條穩當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