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臺上的鐵鍋咕嘟冒泡,王奶奶正把咸肉丁煸得滋滋響。這是她每年立夏必做的事,可孫子總說咸肉太咸,要換臘腸。老輩人守著"立夏吃了飯,熱天不疰夏"的老話,年輕人卻在電飯煲里鼓搗新花樣。
記得小時候,立夏前一天就要泡糯米,青蠶豆、嫩雷筍都是地里現摘的。咸肉是臘月腌的,肥瘦相間,在鍋里一炒,滿屋子都是油香。現在下廚房APP上,立夏飯的做法能搜出幾十種,有人加牛肉,有人放香菇。
有位媽媽照著孩子課本里的食譜做,把鮮肉腌得嫩嫩的,筍丁切得細細的。她說:"孩子就愛吃這口,說比外賣香多了。
"可也有人皺眉頭:"糯米混大米,還加胡蘿卜,這還是立夏飯嗎?"老傳統和新花樣較著勁,就像灶臺和電飯煲,誰也說服不了誰。
但不變的是,不管用什么食材,大家都想在立夏這天,煮一碗有儀式感的飯。有人用糯米和粳米6:4的比例,說這樣口感最糯香;有人怕飯硬,特意加香菇水浸泡。
還有人創新用黑米染色,做出烏亮的立夏飯,配著豆腐腦吃。"千補萬補,不如立夏一補",老一輩總說立夏飯要養脾胃,現在人更講究營養均衡。
豌豆要保持翠綠,得先焯水;筍丁要脆嫩,得選雷筍;肉要香而不膩,得帶點肥。這些細節里藏著老講究,也藏著新心思。你說,是守著傳統做法不放,還是隨時代改改口味?
其實,只要一家人圍坐一起,吃著這碗熱氣騰騰的飯,就是最好的傳承。
就像王奶奶最后也妥協了,在咸肉里加了半根臘腸,孫子吃得直舔嘴。她說:"老規矩不是死的,能讓年輕人喜歡,比什么都強。"如今快節奏的生活里,傳統習俗就像這碗立夏飯,得加點新滋味,才能留住人心。
不管是用鐵鍋炒還是電飯煲煮,只要那份對節氣的在意還在,老傳統就丟不了。"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立夏到了要吃飯",農諺里的智慧,藏著中國人對時節的敬畏。這碗飯里,有泥土的清香,有灶火的溫度,更有代代相傳的情感。
你家的立夏飯,今年準備放什么食材呢?是跟著老方子做,還是試試新花樣?
其實,做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別讓這老傳統,在我們手里斷了檔。一碗立夏飯,半輩鄉土情。
傳統不是捆住手腳的繩,是牽住鄉愁的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