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頭老李蹲在門檻上扒拉飯碗,盯著天陰沉著臉。
前幾日還穿單衣曬玉米,今兒個狂風卷著沙土打在窗欞上,涼颼颼的天讓人心慌——這都立夏過了,咋還跟倒春寒似的?老輩人傳下的“早立夏冷,晚立夏熱”在耳邊打轉,可今年這立夏偏趕在農歷四月初八,“晚立夏”撞上“月頭”,再加上60年一遇的乙巳年,老話里的“熱死牛”會不會應驗?
2006年那個晚立夏的夏天,南方稻田里的水都被曬得冒熱氣,玉米葉子卷成旱煙桿,那年的夜熱得讓人睡不著,竹席翻來覆去都是燙的。
2018年立夏在下午,沒出三天,日頭就跟火盆似的懸在頭頂,提前半個月把人烤得躲進空調房,田里的莊稼蔫巴巴的,抗旱澆水成了頭等大事。
“立夏在月首,六月蒸桑拿”,2013年立夏也是月頭,長江邊上的稻田裂開了縫,河里的水淺得見了底,連樹蔭下都跟蒸籠似的,莊稼減產讓不少農戶直嘆氣。可如今電視里的氣象專家卻說,不能光信老黃歷。
國家氣候中心的預報里,厄爾尼諾剛走,拉尼娜又可能來,大氣環流變來變去,夏天到底多熱還得看“老天爺臉色”。
四川的預報說今年高溫日數偏多,可也說極端天氣信號不明顯;黑龍江預計氣溫高但雨水多,莊稼渴不著;重慶的35℃以上天數比常年多幾天,卻也沒到“熱到哭”的地步。這事兒擱誰心里不打鼓?
老祖宗的農諺是經驗,可現在的天氣越來越讓人摸不透,前幾年盼著熱卻來了涼夏,今年這跡象又讓人懸著心。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越來越多,去年某省的高溫把柏油路都曬化了,今年會不會更厲害?咱農民看天吃飯,地里的莊稼能不能扛住高溫,心里真是沒底。
有人說乙巳年“木生火”,注定熱得發狠,可科學講氣候系統復雜,副熱帶高壓強弱、海洋溫度變化都得綜合看,哪能單靠一個說法下定論?立夏后的這場降溫,讓不少人松了口氣,卻也讓人更疑惑:老話里的炎熱會不會遲到?
還是說,真正的酷熱還在后頭?五一期間北方多地逼近40℃,土地裂了縫,南方也喊缺水,“立夏無雨,三伏熱到哭”的諺語像根刺扎在心里,可氣象專家又說別慌,預測有不確定性。
作為種地的老把式,我個人覺得,不管熱不熱,提前做好抗旱準備總沒錯。該挖的水渠挖好,該備的遮陽網備齊,莊稼經得住烤,心里才踏實。氣候變暖是明擺著的事兒,這些年冬天不像以前冷,夏天越來越難熬,咱普通人或許管不了大氣候,但把身邊的環境護好,多種幾棵樹,少用點塑料袋,說不定能給老天爺“降降溫”。
夏天到底多熱?農諺和科學各有各的說法,有的說“熱死牛”,有的說“別慌神”。但有一點錯不了:極端天氣面前,準備越足,心里越穩當。
就像村口老槐樹,不管刮風下雨,根扎得深就不怕晃。咱老百姓過日子,多聽多看多準備,管它夏天是熱是涼,總能尋出個應對的法子來。
至于今年會不會熱到哭,且看老天爺怎么出牌,咱提前把防暑抗旱的招兒備齊,日子總能順當往下過——畢竟,人定勝天,靠的是早打算、勤動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