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蹲在門檻上扒拉手機,眼盯著日歷上的“四月初八”直發愣。村里老人常說“立夏在尾五月蒸,在中三伏要穿襖”,可今年這日子咋卡在月頭了?他吧嗒兩下旱煙,想起去年三伏天突降的雹子,把玉米葉子砸得稀巴爛,心里又緊了幾分。
立夏是夏天的頭一個節氣,老輩人說“斗指東南夏天到,萬物瘋長靠日頭”。往年這時候,北斗七星斗柄剛轉向東南,地里的瓜苗豆秧就該撒歡兒長了,可今年開春雨水格外少。
手機里天氣預報說未來一周升溫快,老張卻盯著自家地頭的裂縫發愁——墑情這么干,苗能扛住嗎?“立夏在頭,冷熱不愁”,這句老話像刻在他腦殼里。
按農歷算,四月初八正好是月頭,照理說夏天該不冷不熱。但村口的氣象大喇叭這兩年常喊“全球氣候變暖”,前年倒春寒凍壞了果樹,去年秋老虎烤焦了晚稻,老天爺的脾氣越來越摸不準。他忍不住琢磨:老祖宗的諺語,還能套得住現在的天兒不?
鎮上農技員上周來宣講,說立夏后要防“三邪”——濕、暑、寒。
“梅雨季提前了,潮氣重得能擰出水,可晌午頭又熱得人發暈,早晚溫差大得像翻書。”老張轉述著,手指搓了搓起繭的掌心。田里的生姜剛種下,他特意留了半壟遮陰網,就怕哪天突然來場邪乎的熱,把姜芽給烤蔫了。
村東頭的老李頭卻不信這個邪:“我種了三十年地,就認節氣這老黃歷。你看去年立夏在尾,五月里悶得像蒸籠,玉米葉子都卷成旱煙卷。
”可話剛落音,天邊就飄來烏云,豆大的雨點砸在曬谷場上——這五月的天,說變就變,哪還有個準譜?老張望著雨幕里搖擺的玉米苗,突然想起農技員說的“科學種田”,心里頭像是揣了個秤砣,兩頭沉。農諺里的“三伏穿襖”“五月桑拿”,說到底是老輩人看天吃飯的經驗。
可如今空調房里的年輕人不懂,為啥老漢們總盯著北斗星嘆氣,又對著手機天氣預報皺眉——氣候變了,老規矩和新消息,到底該信哪頭?就像今年立夏在頭,按說該是“冷熱適中”的好年景,可地里的莊稼,偏趕上了十年不遇的旱情,這老話的準頭,咋就打了折扣?
“該熱不熱,五谷不結;該冷不冷,年景要懵。”村西的老學究常把這話掛嘴邊。
老張看著地頭新抽穗的小麥,突然意識到:老祖宗的智慧是根,可老天爺的臉,早就不是當年的模樣了。
三伏天還沒到,他已經備好了灌溉設備,也留了半畝地種早熟品種——這年頭,光靠記農諺不行,還得跟著天變琢磨新法子。臨了他蹲在地頭抽煙,煙頭明滅間嘟囔:“立夏在頭又咋樣?
如今的天,連老北斗都找不著北嘍。”這話驚飛了田埂上的麻雀,卻沒人接茬——村里的年輕人都進城了,剩下的老漢們,還在跟越來越怪的天氣較勁。
至于老輩人傳下來的那些老話,到底是該裱在墻上當念想,還是揣在兜里當指南,怕是得等這個夏天過完,才能咂摸出個滋味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