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也是五四運動106周年紀念。1939年,陜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把5月4日定為中國青年節。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為中國青年節。為了讓后人永遠記住這一歷史事件,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還刻有反映五四運動場面的大型浮雕。
百余年前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它標志著中國民主革命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也標志著中國青年群體首次登上社會歷史舞臺。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
106年前,這場偉大的愛國革命運動源起于青島!自此,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在歷史的風云際會中,讓五四精神薪火相傳。
1919年5月4日,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愛國青年學生為了驅逐黑暗,爭取光明,為了祖國的獨立和富強,一群意氣風發的青年沖出校門,發出了“救國家于危亡,拯人民于水火”的吶喊,率先點燃了反帝愛國的火焰,迅速燃遍全中國。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最壯麗的青春之歌,繪就了一幅最宏偉的青春圖畫。
也許歷史已遺忘了他們中大多數人的姓名,但五四先驅們所倡導的“愛國、進步、科學”的五四精神卻永遠將為此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所繼承和發揚,而這一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的直接導火線就是因青島問題而起。
五月的青島更加迷人,青島的許多著名景點都讓人流連忘返。在這座城市里,有兩處必打卡的重要地標,一個是青島建置初期就修建的百年象征——棧橋,另一個就是1997年建成的新世紀象征——五四廣場。
外地人來青島,必定會到五四廣場。其主體部分“五月的風”雕塑,以螺旋上升的風的造型和火紅的色彩,喻示出一種張揚騰升的民族力量。五四廣場和“五月的風”就是因五四運動而得名,可您知道這背后的歷史風云嗎?
今天,我們通過歷史資料及珍貴照片,再次走進那段歷史……青島與五四運動的歷史淵源以及被德、日列強侵占二十余年終回祖國懷抱的青島往事。
1897年,德國出兵強占膠州灣,把青島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并把山東劃分為其“勢力范圍”。這一行為使青島的歷史發生了重大轉折,一個近代殖民城市由此發端。
德國強占膠州灣后,日本也一直對青島垂涎已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23日,日本聯合英國向德國宣戰,日德青島之戰給青島城市和中國民眾造成嚴重損失。
炮火下的青島
青島市區被破壞的房屋
被日軍炮火擊中的德國膠澳總督府
中山路湖北路口,布滿彈孔的德國咖啡館。
被炮彈擊中的造船廠升起滾滾濃煙
由于雙方兵力差別懸殊,戰至11月7日,膠澳總督邁爾·瓦德克見大勢已去,命余部炸毀防御設施及重要設備,在觀象山上掛起白旗,向日軍投降。從此日本取代了德國,開始了第一次對青島長達8年的殖民統治。
日軍攻陷青島后,日本國內舉國歡慶。
日本國內青島陷落號外
1914年11月7日,日軍攻占青島后的入城儀式。
1918年,日本以支援軍火為誘餌,提出了霸占青島及山東各項權利的要求,北洋政府在關于山東問題的秘密換文中,竟無恥地表示“欣然同意”。
1919年,梁啟超與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合影。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之一參加了會議。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
巴黎和會上,日本策略性地刻意高調宣示種族平等,攻擊“白澳政策”,利用澳大利亞對“白澳政策”的偏執式堅持及美英對澳大利亞的遷就,最終以放棄反種族主義為籌碼,換取了列強對其攫取在華特殊利益的認可。
1919年4月29日至30日,參加巴黎和會的英美法三國召開會議,日本代表應邀出席,在中國代表不在場的情況下,議定了凡爾賽和約關于山東問題的條款,將德國在山東所攫取的權益讓與日本,這也為成為最終引爆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中國民眾反對“二十一條”要求的標語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回國內后,壓抑在人們心目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樣爆發了。北京學生群情激憤,學生、工商業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斥責日本的無理行徑,并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十三所高校3000多名學生代表沖破軍警阻撓,云集天安門。
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學的一些學生獲悉巴黎和會拒絕中國要求的消息。當天,學生代表就在北大西齋飯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1919年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禮堂舉行全體學生臨時大會。
街頭演講的北大學生
街頭演講的北大學生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學學生舉行大會,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現北京師范大學)、法政專門、高等工業等學校也有代表參加。
街頭演講的北大學生與警察進行辯論
學生代表發言,情緒激昂,號召大家奮起救國。最后定出四條辦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齊集天安門示威的計劃。這四條辦法是:
(一)聯合各界一致力爭;
(二)通電巴黎專使,堅持不在合約上簽字;
(三)通電各省于1919年5月7日國恥紀念舉行游行示威運動;
(四)5月4日上午,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與北京大學、中國大學等13校代表,在法政專門學校開會決議下午在天安門前舉行集會和游行示威。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沖破軍警阻撓,云集天安門,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最早到達天安門。
北京大學學生游行隊伍經過天安門
北京學生游行示威
他們打出“誓死力爭,還我青島”、“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口號。
并且要求懲辦交通總長曹汝霖、幣制局總裁陸宗輿、駐日公使章宗祥,學生游行隊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今北京師范大學前身)數理部的匡互生第一個沖進曹宅,并帶頭火燒曹宅,引發“火燒趙家樓”事件。
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
美國攝影家詹布魯恩拍攝的五四運動示威者,他們手持“還我青島”、“青島是中國的”、“賣國奴曹汝霖”等標語走上街頭。
游行標語上寫著:殺千刀的曹汝霖,還我青島來!
隨后,軍警出面控制事態,并逮捕了學生代表32人。天安門前金水橋南邊高懸的一副對聯引人注目:賣國求榮,早知曹瞞遺種碑無字;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頭。
5月5日,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實行總罷課,要求釋放被捕學生。
燒掉趙家樓的學生游行活動受到廣泛關注,各界人士給予關注和支持,抗議逮捕學生,北京軍閥政府頒布嚴禁抗議公告,大總統徐世昌下令鎮壓。但是,學生團體和社會團體紛紛支持。
北平務本女子大學游行的學生
參加街頭演講的北京財政商業學校學生
1919年5月7日,上海各界人民二萬多人舉行國民大會并游行示威,要求廢除中日一切不平等條約,收回青島,懲辦賣國賊,釋放北京被捕學生。
5月9日,清華大學舉行國恥紀念大會,會后學生們在操場焚燒日貨。
天津學生游行聲援青島
濟南各界愛國民眾在西門集合,為收回主權而抗爭。
1919年5月14日,天津學生聯合會成立。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和工人也給予支持。
外面硝煙正起,處在風暴中心的青島卻異常平靜。由于日本人在青島封鎖消息,提前采取了高壓防范策略,青島一直沒有什么抗議出現,直到明德中學的學生首先組織起來。
上世紀30年代初的崇德中學校校門
在1919年“五四運動”中,明德中學學生在校長王守清支持下,高舉自制的橫幅、旗幟上街游行,自膠州路至山東路(今中山路),一路上高呼口號,跪求愛國商人拒售日貨,愛國群眾拒購日貨,在全市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這也是“五四”愛國運動中,青島唯一的一次游行示威。
這次游行之后,日本守備軍司令部下令查封了明德中學,驅逐校長,解散學生,學校停辦,王守淸校長被迫他去。學校遷于濰縣,與文華中學合并。1920年秋,復回青島。1925年改名為膠東中學。1929年7月,學校更名為青島市私立崇德中學校。青島解放后,改稱青島第十一中學。
北京新聞大學游行的學生
1919年5月19日,北京各校學生同時宣告罷課,并向各省的省議會、教育會、工會、商會、農會、學校、報館發出罷課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慶、南昌、武漢、長沙、廈門、濟南、開封、太原等地學生,在北京各校學生罷課以后,先后宣告罷課,支持北京學生的斗爭。
五四運動發生以后,作為點燃五四之火的大總統徐世昌也與教育總長傅增湘等人在總統府密議,最終討論的結果是對學生運動不應操之過急,而要采取懷柔、軟化政策。
巴黎和會后,濟南愛國師生書寫的傳單《痛告同胞:良心快發現》。
1919年6月20日,山東請愿團聯合北京學生及社會團體在新華門請愿,要求北京政府拒簽《巴黎和約》。
1919年6月,山東學生130余人赴京呼吁抵制巴黎和會,北京學生聯合會起而響應。6月28日下午,山東請愿團、北京中學、北京學生聯合會、京師總商會、留日學生總代表、基督教徒總代表、陜西學生聯合會總代表等共500余人,手持“取消高徐順濟密約”、“拒絕山東調印”、“速開和會”等字樣的小旗,赴總統府請愿。圖為請愿代表在新華門聚集的情景。
坐在鐵道上抗議的學生
1919年6月,由于學生影響不斷擴大,《五七日刊》和學生組織宣傳,學生抗議不斷遭到鎮壓。
被逮捕的大學生
1919年6月3日,北京數以千計的學生涌向街道,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活動,被軍警逮捕170多人。學校附近駐扎著大批軍警,戒備森嚴。6月4日,逮捕學生800余人,此間引發了新一輪的大規模抗議活動。
在總統府前請愿的學生
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愛國運動。它的斗爭對象直指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表現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史五四運動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發動了群眾,工、商、學聯合起來,農民也有部分參加了,實際上揭開了全民族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
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同時進一步提高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促進了全國人民對改造中國的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也促進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曹、陸、章三個賣國賊終于被免職。
五四運動風起云涌,在國內、國際上造成了很大影響。面對巨大的輿論壓力,北洋政府一方面罷免了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大親日派的職務;另一方面也電告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自行決定”。而陸征祥、顧維鈞等外交代表在全國人民正義呼聲的震撼下,深感公理不可違,民心不可違,遂下定決心“不簽字”。日本妄圖“合法”侵占青島的陰謀破產,五四運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6月29日英國路透社刊發的“中代表不簽字之通告”的報道。
鑒于國內愛國力量的巨大壓力,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成立,“五四”運動成為革命青年運動的開端。
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雖然沒有達到直接收回青島之目的,但因中國代表團未簽署《凡爾賽和約》,為爭回國權留下轉機。
巴黎和會中方全權代表之一王正廷后來回憶說:“我一生有一樁得意事,就是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但青島問題懸而未決。
圖為中日聯合委員會北京會議會場所在地外交部辦公樓,上方三人自左至右分別為日方委員秋山雅之介、中方委員長王正廷、日方委員長小幡酉吉。
根據華盛頓會議關于處理山東問題的決議,北京政府任命王正廷為“魯案”善后督辦,與日方委員小幡酉吉等組成中日聯合委員會,負責解決山東問題相關事宜。中日聯合委員會于1922年6月29日至12月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
臨時督辦公署辦公場所,地址是日本占領時期的商科大學事務所。
1922年3月,王正廷代表中國政府和日本經過艱難的談判和討價還價之后,雙方簽署了《山東懸案細目協定》和《山東懸案鐵路細目協定》。中國付出巨款,贖回了青島主權和膠濟鐵路,僅膠濟鐵路就花了四千萬日元。根據有關約定,北京政府任命山東省省長熊炳琦兼任膠澳商埠督辦,會同魯案善后督辦王正廷辦理接收青島事宜。
1922年12月10日,負責交接工作的中日高官齊聚膠澳督辦公署,就日中交接儀式舉行最后一次會議。
1922年12月10日,歸還青島的儀式在膠澳督辦公署門前舉行。魯案善后督辦王正廷、山東省省長兼膠澳商埠督辦熊炳琦與日本青島守備軍司令由比光衛出面舉行儀式,在儀式進行之前,中日雙方代表在督辦公署內,就交接事宜作了最后商定。
接收當天,日本青島守備軍司令由比光衛走出司令部。
膠澳督辦公署(前日本守備軍司令部)中日值勤衛兵的崗位交接。
1922年12月10日正午,日本將行政權移交中國,青島市內警察崗亭全部換成中國警察。
中國警察向高懸的中國五色旗行持槍注目禮
1922年12月10日,青島膠澳督辦公署舉行兩國國旗換掛儀式,青島終于回歸祖國的懷抱。
1922年12月10日,青島行政接收當日前往觀禮慶祝的青島市民。
接收青島后,中國膠防軍在膠澳督辦公署前執行巡邏任務。
1922年12月10日中午12時整,當午炮鳴響之時,日本國旗降下,在軍樂聲中,中國北洋政府的國旗徐徐升上了膠澳督辦公署大樓的上空。
至此,被德國、日本強占長達25年的青島,經過中國人民的努力抗爭,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青島問題自萌發以來,成為全國無數仁人志士關注的重大問題。青島主權回歸是五四運動的重大成果,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1919年的五四運動已過百年有余,為了紀錄這個偉大的時刻,五月四日這天也就成了中國年青人的節日——青年節。
106年前,舉世聞名的五四運動源起青島。1997年,青島市委、市政府決定將新建的廣場命名為“五四廣場”。意在弘揚五四愛國精神,激勵人們奮發圖強,迎接新世紀的到來。
五四廣場位于青島市市南區東海西路,北依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大樓,南臨浮山灣,總占地面積10公頃。標志性雕塑"五月的風",以螺旋上升的風,造型是火紅色,體現了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基調和民族力量。
本文編輯參考源自:任銀睦編著《日本侵華圖志》,班鵬志《接收青島紀念寫真》、1933年《青島崇德中學校刊》、新華社、青島檔案館、青島新聞網等;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