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青年,不止是年齡,而是一種心境與精神。106年前,以青年為先鋒的五四運動于民族危難之際爆發,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穿越世紀風云,一代代青年們在強國建設的征程上接續奮斗,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秉持著科學家精神篤行不怠。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我們特推出“他們正年輕”系列稿件。面對青春困惑,看老一輩科學家如何做出人生的重大選擇;面對科學難題,看青年科技工作者怎樣勇攀高峰。
五四從未遠離,青年永遠在場。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106年前的今天,五四運動風雷乍起,一群青年在民族危亡的十字路口舉起“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用吶喊與熱血喚醒了一個時代;一群青年以實驗室為陣地,以“求真”與“創新”為坐標,把“科學救國”鐫刻進民族脊梁。他們,正年輕。
愛國是青春的底色,五四精神從未遠離。它早已不只是歷史課本上的名詞,更是在每一個青年科技工作者身上生動體現的精神力量。回望百年風雷激蕩,青年始終是推動時代前行的重要動力,而科學家群體,尤其青年科學家,正是這一精神在現實中最為鮮明的代言人。
愛國精神的現代形態
回望歷史,愛國從來不是宏大敘事的空轉,也不是儀式感的堆疊,而是嵌入現實選擇中的理性堅持。青年科學家在面對出國還是歸國、躺平還是奮斗、求穩還是冒險等人生岔口時,用行動回答:我所作的選擇,是為了祖國。
77年前,愛國精神化身一紙漫畫,道盡青年學者的熱血初心。1948年,蔣錫夔在赴美留學前夕收到了同學的一幅漫畫——漫畫上鄭重寫著“REMEMBER THESE DAYS(記住這些日子)”。這幅如今靜靜收藏于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的手繪漫畫,不只是友誼的紀念,更是一代青年對家國命運的深切關照。
1948年蔣錫夔留美前同學臨別所贈。
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1955年蔣錫夔沖破層層阻撓回到祖國,最終成為了新中國物理有機化學和有機氟化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沒有在“走出去”的短暫榮耀中駐足不前,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帶回來”的長遠坐標。這份“回來”的決心,在友誼的漫畫中早已堅定,是對民族復興的執著回應,是五四精神在知識分子中的深沉回響。
愛國精神也曾融入一句贈言,令青年們心中燃起報國使命。作為國際頂尖的地球物理學專家,黃大年在祖國科研最需要的時候,放棄英國國籍與優厚待遇,將高端軍事遙感科技帶回中國。他曾在給本科同學的畢業贈言中寫道:“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這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他一生的行程規劃表。
1971年黃昆和楊振寧在北大合影。
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愛國精神還曾注入一封信箋,照現青年科學家信念的溫度。1947年,三十出頭的黃昆給當時仍在國外的楊振寧寫信說:“中國有我們和沒有我們,makes a difference(不一樣)。”這句話如此簡短、樸實,在今天聽來卻依舊震撼人心。五四賦予青年一個靈魂,而科學家精神賦予青年一個方向。黃昆這句話,正是他作為青年的靈魂與作為科學家的方向在交匯時,輝映出的動人光芒。
愛國,是在能擁有一切時,仍然愿意回歸;是在個人前途可期時,把集體命運放在更高位置。在蔣錫夔、黃大年、黃昆的身上,我們沒有看到漂泊他鄉的無奈不甘,只看到了歸心似箭的篤定;我們不只看到了愛國熱情的閃耀瞬間,更看到了以報國為志的終身選擇。這才是真正的現代愛國主義——始于一次抉擇,終于一生實踐。
這份信念并未成為過去式。今天,當面對制約我國工業發展的技術難關,當看到科研轉化道路上的種種艱難,無數青年科研工作者仍在用心堅守。他們相信,只要自己還在崗位,中國就會不一樣——這些青年“科學擔當”,都在用行動回答那個古老又年輕的問題:“中國的明天,是否與你我有關?”
答案是肯定的,是自信的,是帶有時代分量的“有我們,不一樣”。
求實態度的精神續篇
科學不是飄在空中的烏托邦,它需要腳踏實地地步步丈量。科學進步,也從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千萬次實驗失敗后“再試一次”的堅韌之心,需要忘卻眼前利害得失、篤信長期價值,把青春寫進科研的時間軸,把理想沉淀在一次次“從零到一”的突破中。
在算法加速、熱點頻出、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即時反饋的今天,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顯得彌足珍貴。相比快消費社會中短平快的“熱度經濟”,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是一個異常漫長甚至孤獨的系統工程,其最深刻的特質之一,就是“寧坐冷板凳,不可求快”。
黃大年曾經說過:“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歸國之后他不眠不休地投入工作,對每一個工作細節無比“較真兒”:設備采購必須提前調研、貨比三家,PPT演示和演講材料必須“無懈可擊”。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正是秉持著求真務實的探索精神,奠定了中華科技自立自強的堅實根基。
這份精神正是五四精神的另一重具體表達,這份精神也仍在當代青年科學家中間延續——在“天問一號”發射平臺上,在“人造太陽”的磁場中,在量子通信實驗室的深夜燈光下,年輕的科研人用數據、公式、算法和焊點,續寫著屬于自己的華彩篇章。
他們的名字或許還不被人熟知,但他們的付出終將拓寬國家科技能力的邊界。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這種扎根現實、面向未來的科學家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底氣所在,也是五四精神真正從歷史走入生活,從理念融入現實的鮮活所在。
關鍵時刻的創新自覺
今天我們講創新,不僅僅是追求新穎或技術突破,更是基于國家戰略自覺的能力躍升。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科技競爭加劇、“卡脖子”技術問題凸顯的背景下,科學創新已經不是學術圈內的技術議題,而是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的核心支點。
青年科學家的創新能力,不再只是看智商、看天賦,而是得看是否有勇氣破舊框架,穿越路徑依賴,打破既有模式。他們要敢于挑戰前人,也要善于定義新問題;要既有技術理性,更有戰略思維。關鍵技術的突破往往不是順理成章,而是逆勢突圍。那些真正推動時代進步的創新,往往不是在資源充足、路徑明晰的環境中誕生的,而是在任務艱巨、方向模糊、壓力巨大的背景下挺身而出的結果。
五四精神的“科學”理想,在今天要體現為:不只是知識的積累者,更是范式的更新者;不只是被動學習者,更是路徑重構者。只有在這個層面,科學家群體才真正成為五四精神的繼續書寫者。
代際傳承的精神接力
百年前,五四青年以筆為劍,喚醒民族意識;百年后,青年科學家以“真理”為旗,在科技戰場披荊斬棘。
五四運動是一代青年的覺醒,但五四精神從不是某一代人獨有的品質。我們不以年齡論資格,但以精神定歸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戰場,而五四精神的坐標始終如一。五四不是一代人的“專利”,而是每代人的“接力”。
事實證明,五四精神與科學家精神高度同構。愛國情懷、求真務實、理性精神、集體主義、歷史使命感,這正是每一代科學青年都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成為五四精神繼承者與踐行者的原因。
今天的中國,已成為全球研發投入第二大國:科技人力資源超過1.2億,中國內地的“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占比達到20.4%。今天的中國青年,也已經成為全球科技發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截至2023年,中國全時研發人員超過724萬人年,居世界首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占比超過80%。這些數字的背后,是一股不可忽視的青春力量,也是五四精神最具說服力的現實當量。
未來已來,挑戰依然艱巨。芯片短板尚待攻克,人工智能仍需深耕突破,核心科技依舊存在“卡脖子”隱憂。但值得欣慰的是,中國從不缺奮戰的青年,也從不缺堅定的信仰。
當你看到“中國天眼”正望向星空,當你看到大學的深夜仍然不熄的實驗室,當你看到高考志愿書上的“材料物理”“數學與應用數學”……你會知道,科學家精神從未遠去,它散發著熠熠光彩,一直年輕。
今天,五四精神仍是我們精神的燈塔,而科學家精神,正是這束燈光最閃耀的色彩。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里一件件藏品,都在向我們反復強調:青春不僅代表人的生理年齡,也代表人的精神信仰;奮斗不止于某一個生命的階段,更是終身的姿態;祖國的前途,并不在遙不可及的未來,而在我們每一個青年的腳下。
在這個五四青年節,向每一位堅守科研崗位的青年致敬!你們的實驗服,是這個時代最美的青春制服;你們的答辯申請,是這個時代最硬核的青春宣言!
愿今日之青年,以報國為信仰,以科學為志業,用雙手雕刻時代的模樣;愿五四精神代代賡續,愿科學精神血脈相承。我們相信,當下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堅持,終將匯聚成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五四精神從未遠去,科學家精神正青春!
作者|桂有魚 資深科技自媒體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