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學院教授劉凇佐。
哈爾濱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胡軍(中)在為學生解答問題。
東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楊帆(右)在指導學生。本文圖片均由受訪單位提供
□徐小添 本報記者 趙一諾 周姿杉
風浪撕扯著船舷,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學院教授劉凇佐的目光始終盯在翻涌的海面上。當那顆紅色浮球躍出波濤的瞬間,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教授與學生們緊緊相擁——自主研發的深海潛標系統在狂暴的海洋中完成了完美回收……這是中國青年科研工作者寫給深藍的又一封戰書。
神舟飛天、蛟龍入海……一項項大國工程都與龍江高校提供的關鍵核心技術密不可分。近年來,我省高校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一批批青年科研隊伍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關鍵技術領域開展集智攻關。他們中,有與驚濤駭浪搏斗的深海探秘者,更有守護黑土糧倉的耕地衛士。從國之重器的關鍵技術突破到鄉村振興的田間實踐,這群平均年齡不足40歲的科教先鋒,用實驗室的徹夜燈火照亮龍江大地,以青春之我鑄就科技報國的時代豐碑。
劉凇佐 用中國“鑰匙” 打開萬米海底之“鎖”
2021年11月,國產萬米深海著陸器坐底馬里亞納海溝,配備的聲學釋放器正是劉凇佐團隊研制的。這枚能在萬米深淵精準“開鎖”的中國“鑰匙”,實現了航次中全部下潛成功回收。“我們要打造中國自己的‘鑰匙’”,秉承這樣的信念,劉凇佐與導師喬鋼教授帶領團隊突破11000米工作深度、10噸負載極限,研制出集通信、釋放、測距功能于一體的全海深設備。
科研攻堅容不得半分僥幸。某次試驗中,水下的釋放器通信突然中斷,劉凇佐連續24小時排查代碼,最終發現是因電路邏輯無法滿足極端環境要求。這樣的挑戰已成常態:他們冒著惡劣海況出海,在海上漂泊數月獲取數據,研制出覆蓋200米至11000米的系列化聲學釋放器。“每個環節都要萬無一失”,團隊在無數挫折中站起來、扛下去,用千錘百煉確保設備可靠管用。
“科創項目要解決真問題”,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劉凇佐將前沿科研融入教學。他要求學生的“挑戰杯”選題必須立足國家需求,從技術指導到計劃書撰寫他全程把關。博士生潘辰宇清晰記得:“導師數以月計地漂在海上。”學生王蘊聰感慨:“老師比我們還拼。”這種言傳身教結出碩果:團隊培養出“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獲得者,52份“一生一案”培養方案全部進入項目研究。
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南安普頓海洋工程聯合學院,劉凇佐設計的“3+1+X”本博貫通模式正在實施。他舉辦中巴海洋信息技術研討會,指導多名碩博留學生,通過常態化的國際合作傳播中國海洋形象。“個人事業要與國家需要緊密結合”,這位堅守教學一線的青年教師,將殷殷囑托轉化為《智慧海洋實踐與創新》項目,整合校內外資源讓學生在重大戰略需求中鍛造本領。
當工信部青年座談會響起“潛心立德樹人、勇攀科學高峰”的誓言,劉凇佐團隊已攜新一代設備啟航。從馬里亞納海溝到國際科研舞臺,他們用青春證明:龍江青年不僅能打開萬米海底之“鎖”,更在解鎖海洋強國的未來密碼中持續耕耘。
胡軍 堅守“冷板凳” 筑牢科創熱土
深夜的哈爾濱理工大學新教學主樓,自動化學院院長胡軍的實驗室里依然燈火通明。這位連續五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的青年學者,帶領團隊深耕復雜動態系統建模、時變系統最優濾波等基礎研究領域,近日再度以卓越的學術影響力榮登2024年度榜單。
作為黑龍江省數學領域優秀青年學者,胡軍始終踐行“唯實惟新,至誠致遠”的治學理念。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際科研項目2項,創新時變非線性隨機系統分析手段,在故障估計領域取得關鍵技術突破,相關成果獲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團隊近五年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00余篇,推動建成全省數學學科第二個省重點實驗室。
在教學一線,胡軍開創合作討論式教學模式,主講的《網絡化系統控制理論》打破專業壁壘,吸引跨年級學生踴躍參與。他利用休息時間為70余名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學生義務補課,自費10余萬元資助博士生赴海外深造,指導研究生發表SCI論文8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30項,一次就業升學率連續保持95%以上。他的團隊成員中,3人獲得省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等榮譽稱號,彰顯出科研育人的顯著成效。
“科研與育人如同雙螺旋,必須協同發展。”胡軍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出版的兩部學術著作成為重要教學參考。在他帶領下,學科團隊成功獲批2項國際科研項目、10余項省部級項目,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項,用扎實的學術成果助力學校“雙一流”建設。
實驗室角落的行軍床,記錄著這位教育部霍英東基金會青年教師獎獲得者“五加二、白加黑”的奮斗足跡。從教12年來,胡軍每天堅持14小時工作強度,帶領團隊在時變系統分析與設計領域持續深耕。面對成績,他始終認為:“只有堅守基礎研究‘冷板凳’,才能筑牢科技創新的熱土。”如今,他正指導團隊向著更高目標邁進,為龍江科教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楊帆 為保護黑土地注入科技力量
在東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實驗室里,教授楊帆正在與團隊分析黑土樣本數據。這位38歲的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十年如一日將論文寫在廣袤黑土地上,把科研成果化作守護“耕地大熊貓”的堅實屏障。
2016年,剛滿30歲的楊帆憑借在黑土地保護領域的早期探索,獲得東北農業大學“農學者人才政策”青年才俊稱號。但楊帆心中還有個夢想,那就是與國際頂尖科研院所——德國馬普膠體與界面研究所合作,建立首個聯合實驗室,致力于在農業固廢資源化利用和黑土地保護等領域取得前沿性科研成果。
2018年,在德國馬普膠體與界面研究所深造的楊帆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發兩篇重磅論文,這一消息在學界產生了不小影響,面對所長拋出的橄欖枝,她的回答卻異常堅定:“我的根在中國,那里有等著我的黑土地。”她把實驗室數據與家鄉土壤樣本小心收進行李箱,踏上了回國的路。
歸國后,楊帆將國際前沿交叉學科理念注入黑土保護。國際聯合實驗室的燈光常常亮至深夜,她帶領團隊突破學科壁壘,將土壤學、化學、材料學深度融合,在龍江大地上展開一場又一場“黑土保衛戰”。
科技創新需要“十年磨一劍”的定力,更需“把冷板凳坐熱”的魄力。楊帆首創的水熱腐殖化技術,將生物質轉化為腐殖質的反應時間從自然界的數百年壓縮至24小時,碳回收率實現100%,被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列為全球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當這項“實驗室魔法”走進北大荒的萬畝良田,新型土壤改良劑讓耕地有機質3年提升0.5%,相當于自然狀態下150年的積累量。在建三江墾區的示范區,稻浪翻滾的畫卷中躍動著科技的力量——3%的增產幅度雖不起眼,卻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百分點”。
如今的楊帆,依然保持著帶學生下田的習慣。在科技小院里、在鄉村農田,她手把手教青年學子測土配方。陽光下,改良土壤泛著油亮的光澤,這片承載著中國飯碗希望的黑土地,正因科學守護而煥發新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