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剛爬上大清谷的茶山,兩個年輕的身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37歲的護理師許瑋溫柔地為認知退化的老人梳理銀發,26歲的生活管家耿蔚捧著防跌海報穿梭在晨練人群中。她們是泰康之家·大清谷養老社區的“青春養老人”,用年輕的肩膀扛起時光的重量,在細碎的日常里書寫著一個個溫暖的故事。
在“最累的樓層”讀懂生命的重量
“我們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煩。”許瑋笑著捋了捋汗濕的劉海。這個來自張家界的嬌小姑娘,挽著低低的盤發,顯得格外利落。她已經在大清谷養老社區護理崗堅守了近4年,主戰場在護理公寓的5樓認知專區,這里被同事們稱作“最累的樓層”——平均年齡23歲的11位護理師悉心照顧著20多位特殊的高齡老人,他們大多被阿爾茨海默病困擾,活在自己的時間褶皺里。
點擊查看視頻
帶認知退化的阿姨唱紅歌、哄拒食的叔叔玩“吃飯游戲”、用毛絨玩具緩解長輩的情緒……每天有超過一半的時間,許瑋都被各種繁瑣卻至關重要的工作填滿。不過,最具挑戰的,是幫助老人們洗澡,一些處于中后期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由于認知功能嚴重衰退,對潛在危險行為缺乏基本判斷,因此在吃飯、洗澡等日常護理中,需要由專人協助。
“一些老人并不配合,他們會非常抗拒,情緒特別激動。”許瑋說,有一位阿姨,總是毫不留情地將護理師推開,甚至用打罵發泄心中的不滿。明明每天陪他們聊天、喂飯、唱歌、玩游戲,相處愉快,可病情發作時,之前所有的付出仿佛都被抹去。新來的00后員工很多是獨生子女,哪里受過這樣的委屈,他們情緒崩潰的時候,作為團隊大姐,許瑋總是會耐心開導:“我們不能跟叔叔阿姨較勁,要試著去認同他們,用真心換取信任。”
愛笑的許瑋以身作則,為她在護理區積攢了非常好的人緣,長輩們都喜歡和她唱歌、玩游戲,哪怕正在“使性子”,看到許瑋走過來,往往也會很快安靜下來。
96歲的顧叔叔有輕微的認知退化,三年前從生活了30年的美國來到大清谷,入住護理公寓。許瑋無微不至的照護和老人風趣幽默的性格,讓兩人相處特別融洽,成為無話不談的忘年交。
多年遠離家人獨自漂泊在外,十歲的女兒往往半年才能見到一次,許瑋將全部的熱情投入到日常工作中,相處近4年,護理的長輩已成為她割舍不下的親人。
護理公寓的長輩們狀況各不相同,有些因為認知退化,完全喪失了社會生活功能,有些則逐漸走向人生終點,每次告別都讓人倍感心酸。
“看著他們衰老,就像目送一場漫長的落日,但至少我能讓日落更溫暖一些。”說到這里,許瑋眼睛紅了。
與40位叔叔阿姨共修人生課
在大清谷活力養老區,生活管家耿蔚與40余位長者有著特殊的緣分。作為他們的主要照護者,她將這份工作視為"共修人生課"——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兩代人之間的溫暖對話。
耿蔚是安徽人,2021年從湖南女子學院家政學畢業后來到大清谷。社區生活管家是服務居民的關鍵一環,工作細碎如沙,卻粒粒藏金,每件小事都關系到居民們的生活質量。幫長輩下載手機 App、陪他們掛號看病,甚至調解老兩口的“拌嘴”,耿蔚總能在平凡中發現溫暖,讓她對這份工作充滿熱愛。
剛入職時,耿蔚是個急性子,說話做事風風火火,有時候講話“不過腦子”。有次通知活動,她沒說清楚時間,導致幾位老人提前半小時到場。“當時特別愧疚,覺得自己沒做好。”但老人們反而安慰她:“沒事,我們就當來聊天了。”這件事讓她學會了慢下來:“和老人相處,急不得,得把每個細節都說清楚,把每個需求都記在心上。”
現在的她,學會了從老人身上學習:“張叔叔以前是工程師,懂很多工程知識,有次冰箱化凍,他教我怎么處理。”有位阿姨退休前是音樂老師,特別熱情要教她學習聲樂,直到發現她五音不全才放棄。
這些點滴,讓她覺得自己不是在付出,而是在收獲:“他們就像一本本厚重的書,每翻開一頁,都有新的感悟。”
讓耿蔚印象最深的是一對從別墅搬來的杭州老夫妻,兩人身體狀況都不太好,遠在國外的女兒放心不下,執意讓他們搬來養老社區。起初,夫妻倆對養老社區存在抵觸情緒,隔三岔五要拖著行李箱“逃”回家。耿蔚像只勤勞的小蜜蜂,了解老人的喜好和生活習慣,每天敲開他們的門,陪他們聊天,分享其他居民的快樂,逐步消除他們的顧慮,建立起信任。
有一次,阿姨病情突然加重,叔叔一籌莫展,女兒在大洋彼岸非常焦慮。耿蔚第一時間聯系社區醫院和外院,全程陪護就診,仔細與醫生溝通用藥及注意事項,成功幫助阿姨轉危為安。
漸漸的,夫妻倆從一周在養老社區住兩三天,到非常適應社區生活,從“出逃者”變成了養老社區的“宣傳大使”。
“現在只要天氣允許,叔叔每天都會去爬爬山,阿姨的身體情況也比較穩定。每次我上門看望,叔叔都會開玩笑說‘領導來了’,他們還叫我‘小伢兒’,在杭州話里應該很親近的意思吧。”耿蔚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大清谷400余位居民中,近三分之一的子女在異地生活,其中不少遠隔重洋,老人的第一個傾訴對象就是管家,而信任關系的建立,往往需要長時間用心呵護。
從直來直往的“愣頭青”到能接住各種脾氣的“小伢兒”,耿蔚的蛻變藏在細枝末節里,當老人們緊握她的手,當家屬發來感謝的信息,她覺得自己在參與一場時光接力,用耐心和溫暖澆灌,讓每個夕陽都能綻放出最動人的光芒。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記者 王瀟瀟
編輯 高欣奕
審核 毛迪 陳欣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