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妓”女,她是被時代拋棄的女人。
今天這部電影它沒有噱頭,沒有花哨的情節(jié),看完讓人沉默。
它講的是一個“妓”女的故事,卻遠遠超出了“性”這個主題,像鈍刀子一樣割進你心里。
它講的是日本底層女性的命運、尊嚴的流失,還有社會記憶的集體失語。
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女性苦難史詩”,也是東亞電影史上最沉重、最真實的控訴。
有網(wǎng)友評:這是一部令人動容的電影,揭開了我們不愿面對的歷史真相。
影片分級
日本18+,影片涉及X交易、青少年被販賣、心理創(chuàng)傷等內(nèi)容,盡管拍攝手法克制,但情節(jié)沉重,情緒強烈。
建議18歲以上觀眾觀看,對青少年并不適宜。
ps:本文為影視劇情解說文章,無不良引導(dǎo),未成年速離!
《望鄉(xiāng)》
(1974)
主演:栗原小卷、田中絹代、高橋洋子
類型:劇情、歷史、戰(zhàn)爭
1975年金熊獎提名
1976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1973年亞太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獎
本片根據(jù)山崎朋子的紀實文學(xué)改編。
書中記錄了戰(zhàn)前日本政府默認的“唐行女”制度:成千上萬名日本貧困女性被販賣至東南亞地區(qū)的娼館,作為殖民經(jīng)濟的一部分。
她們被國家拋棄,被社會遺忘,晚年大多貧病潦倒、無依無靠。
導(dǎo)演熊井啟以現(xiàn)實主義手法忠實還原歷史,沒有美化、沒有粉飾,是當年少見的良心之作。
田中絹代憑此片拿下柏林影后,是她演藝生涯晚年的巔峰。
電影上映后在日本引起極大爭議:有人感動痛哭,有人批評“抹黑國家”,這反而驗證了影片直擊社會痛點的力量。
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后日本。
一名年輕的女性記者久子在追蹤一段幾乎被歷史遺忘的社會黑歷史時,找到了如今獨居貧困的老婦阿菊。
久子得知,阿菊年輕時曾被賣到婆羅洲山打根第八娼館,從事所謂的“唐行女”工作。
那是上世紀初日本販賣底層貧困少女到海外為娼的黑暗歷史。
阿菊一開始不愿多談往事,滿是羞恥與怨恨。
但久子的堅持打開了她的心扉。
鏡頭在現(xiàn)代與過去之間穿梭,逐漸拼貼出一個少女如何被父親賣掉、如何被迫出海、如何在異國淪為他人玩物、如何被命運碾壓而又頑強生存下來的痛史。
影片最后,當久子把阿菊的故事發(fā)表后,得到的卻是輿論的冷漠與道德審判:““妓”女有什么資格談過去?”
而阿菊孤獨地站在海邊,眼神中滿是悲涼。
這部電影最沉重的地方,不在于“妓”女這兩個字。
而在于它揭示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如何默許女性被犧牲、被遺忘!
影片沒有用太多煽情的手段,但那種真實到冷酷的敘事方式,比任何哭天搶地都更讓人難受。
你能看到一個女孩從天真、單純,到絕望、麻木的過程。
她不是主動選擇墮落,而是被家人、被社會推向深淵。
那時的“出海”,對很多貧窮農(nóng)村女孩來說,是“出去打工”,是“為家里掙錢”,結(jié)果卻成了被販賣到殖民地的“妓”女營。
片中有一幕特別令人揪心:年輕的阿菊剛到娼館時哭著說“我想回家”,但那一刻,她已經(jīng)沒有回家的路了。后
來的她學(xué)會了順從、麻木、迎合,每一夜都像是在活埋自己。
而老年時期的她,被社會遺忘,被周圍人鄙夷,甚至連自己都不愿承認那段人生。
可那段記憶依然活著,只是沒人愿意聽,也沒人愿意記得。
電影借由年輕記者的角色,對比了兩代女性的視角——“你不去聽,就不會知道她們曾存在”。
這不僅是一部“妓”女的回憶錄,更是一部時代的悼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