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人們出游熱情持續高漲,文旅消費呈現“熱力值”持續攀升的繁榮景象。假期前兩日,重慶累計接待國內游客807.33萬人次,同比增長10.6%。重點監測的130家景區,累計接待游客300.09萬人次,同比增長22.47%。這其中,出圈的“文化游”,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4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云陽地質公園為世界地質公園。這也是重慶創建的首個世界地質公園。地質公園總面積1124.05平方公里,具備世界級恐龍遺址、獨特自然生態、悠久歷史文化三大特色。公園內文物古跡數量居三峽庫區前列。其中,鎮園之寶是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龍缸喀斯特地貌兩大世界級地質奇觀。園內已探明的恐龍化石露頭區域長達18.2公里,被譽為“世界恐龍化石長城”。“申世”成功后的首個長假,云陽地質公園特別推出龍環線游,串聯張飛廟、龍缸景區、恐龍地質公園等旅游資源,涵蓋人文景觀、地質科考、自然風貌等多種旅游業態,并延長運營時間、優化線上購票流程。假期前兩天,地質公園日均接待游客量突破10萬人次。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剛需,旅游消費也在跟著升級。現在,人們出門旅游,不再僅僅是“看山看水看風景”,而是更傾向于“觀文品史、體驗生活”。而當“文化游”成為風尚,博物館也成為很多人假期出游的“必到”打卡地。這個假期,重慶的博物館有多火?早在5月1日下午5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預約系統就已經顯示,5月2日至4日的門票均已無票,“五一”假期僅剩5月5日可以預約。豐富優質的展覽、爆款的文創產品、獨特的主題活動、新鮮的交互式體驗,是吸引人們逛博物館的關鍵,也是近年來博物館熱能始終“保溫”的重要原因。
“五一”期間,涪陵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吸引了全國各地游客慕名而來,只為一睹“千年白鶴梁,長江標準眼”的“真容”。截至今天,博物館已經連續三天發布限流公告。
進入館內,游客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乘坐90余米長的電動扶梯,慢慢深入水下約40米的“江心”,近距離觀賞水下題刻,了解“石魚出水兆豐年”背后的故事。除了“江心”探秘,游客還可以參觀生命之水、長江之尺等展廳,自制印章集、書法拓片等文創產品,留存紀念。
在位于沙坪壩區的巴蜀古建筑博物館,在古建筑中尋找“漁樵耕讀”的文化探索,以及親子畫草帽、種辣椒苗的勞動體驗,吸引了眾多家庭參與。
在綦江區,當地博物館推出了“綦享五一川韻流芳”川劇研學活動。小朋友們看川劇、畫臉譜,沉浸式地感受了川劇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因為“鹵鵝”爆火的榮昌區,榮昌陶博物館的游客接待量也創了新高。
“文博熱”既是文化消費需求旺盛的生動縮影,也是強消費信心的積極信號。隨著“文博熱”的興起,觀眾積累了越來越多的文化旅游體驗,對文化旅游項目的質量也有了更高的期待與要求。能否提供更多具有主題性、參與感、感染力的特色優質產品,成為文旅產業發展的“必答題”。
五一假期,大足石刻景區格外熱鬧。熙攘的人群中,身著各朝代形制漢服的年輕人,化身石刻文化的傳播者,或在石刻造像前拍照、制作短視頻,或與過往游客熱情互動,成為景區的別樣風景線。
除了古裝華服與千年石刻的結合,這個假期大足石刻景區還以“宋韻千年·石刻風華”為主題,推出了一系列沉浸式文旅活動。其中,川劇元素與石刻造像的創新融合、NPC互動巡游成為最大亮點。在寶頂山石刻核心景區,護法神龕、養雞女、吹笛女、四大天王等經典造像,在川劇元素服飾的加持下走下崖壁,與游客互動。翎羽翻飛間,讓游客更生動地感受了石刻文化的魅力。
統計數據顯示,五一長假第一天,大足石刻景區購票20930人次,同比增長131.86%;門票收入110.17萬元、同比增長52.04%。從“靜態觀光地”轉型為“可體驗、可傳播、可消費”的文化生活場景,世界遺產,正變得更熠熠生輝。
在石柱,大型文化活動《畫說龍河》,融合光影戲劇、文旅市集與非遺體驗,為游客開啟了跨越千年的沉浸式文化之旅。在忠縣巷子景區,情景劇《刺史出巡》通過"文化IP+情景再現+互動體驗"的新模式,讓靜態的歷史"活"了起來。各地通過對本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創造性轉化,既豐富了文旅產品供給,也形成了吸引游客的核心競爭力。在這個過程中,“非遺熱”持續高漲。重慶是非遺“富礦”。截至2024年底,已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3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07項,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隨著非遺的發掘、保護和活化,而不斷更新。2025年,注定是中國非遺文化大放異彩的一年。這個五一,非遺+旅游深度融合,也激發出了文旅消費的新動能。
位于渝北區的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圍繞“非遺”做文章,推出一系列特色項目。游客進館可以推豆花、欣賞非遺表演,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直觀的體驗。
位于榮昌城區的非遺特色景區夏布小鎮,這個假期成為熱門打卡地。大家品嘗美食、選購夏布、學做折扇,體驗傳統技藝,實地感受到了非遺的魅力。
在銅梁安居古城,別具特色的“水云龍”表演熱鬧登場,“水云龍”時而悠閑地漫步云端,時而如蛟龍出海上下翻飛,以這種熱鬧喜慶的方式,為遠道而來的游客送上祝福。銅梁是龍鄉,銅梁龍舞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一個旅游熱門城市,幾乎都面臨著如何對接文旅產業發展需求、深度挖掘城市底蘊、豐富旅游產品文化內涵,實現恒久“長紅”的問題。弦歌不輟,文脈悠長。與旅游深度融合的“文化”,是“軟實力”,更是“硬支撐”,正成為推動這座城市生長與進步的深層次力量。
(重慶廣電-第1眼TV 吳春春 鄧靜 丁琳 李藝 袁媛 翁弋然 特約記者 譚啟云 向鵬城 蔣歡 夏巧靈 練玉鳳 報道)
來源:第1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