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慶民俗,延年益壽與送壽桃
長壽乃道教追求的終極目標,亦是民眾竭力祈愿的人生主題,這些均在壽慶的習俗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
壽 桃
壽慶通常會準備壽桃,這些壽桃不一定是真實的桃子,而是經常用面粉制作成桃子的形狀。壽桃的起源與道教的王母娘娘緊密相關。據傳說,每年的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的誕辰,天界會在這一天于瑤池舉辦盛大的“蟠桃會”。蟠桃是王母娘娘親自種植并精心照料的桃樹上結出的仙果,相傳食用蟠桃可以使人獲得長生不老。這個故事流傳至民間后,逐漸演變成壽宴上必備“壽桃”的傳統習俗。親友們贈送壽桃,或家人親自蒸制壽桃,成為了慶祝壽辰的一個重要環節。
拜壽星
在慶祝壽辰的時刻,人們常常向壽星致以敬意。壽星,即道教中的南極仙翁,是負責掌管人類壽命的天界神祇。為男性壽星慶祝時,通常會懸掛“壽星圖”,畫中的壽星是一位手持龍頭拐杖、頭顱碩大的慈善老者,身旁伴隨著一只梅花鹿,鹿口中銜著靈芝草。壽星上方常有一個巨大的“壽”字,周圍還有一對童男童女捧著仙桃,天空中飛翔著一只仙鶴,整個畫面洋溢著吉祥、喜慶和寧靜的氛圍。而為女性壽星慶祝時,則多掛“麻姑獻壽圖”,麻姑是道教中的女仙,傳說她見證了東海三次化為桑田的奇跡,其長壽難以估量。民間還流傳著她釀造靈芝酒,在蟠桃會上向王母獻壽的故事。
壽比南山
“壽比南山”是一句常用于祝壽場合的吉祥話,它源自道教傳說。相傳在古代青州衡王慶祝五十壽辰的宴會上,一位乞丐不請自來,徑直坐在了上座。當管家要求他獻上壽禮時,他脫下自己破舊的衣服,用酒浸濕后,面向南方,將衣服拋向空中。他聲稱禮物藏于山中,隨即在南山上顯現出一個金光閃閃的“壽”字,令在場眾人歡呼雀躍。這便是“壽比南山”典故的由來。
祝壽戲
在民間慶祝壽辰時,常常會搭建戲臺,營造出一片喜慶的氣氛。通常上演的劇目是與長壽相關的戲劇,而這些戲劇的主角大多為道教中的神仙。明代太祖朱元璋的孫子——周王朱有燉,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雜劇創作者。他特別創作了雜劇《蟠桃會八仙慶壽》,專為壽慶演出而用。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六十大壽之際,京城各地張燈結彩,紛紛上演各種戲劇,為百姓提供觀賞之樂。在這些戲劇中,包括了《群仙慶壽蟠桃會》和《瑤池會八仙慶壽》等劇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