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頭李大爺拄著拐杖念叨,明兒四月初七可別亂跑。這話聽得人心里發毛,啥日子讓老人這么鄭重?
原來趕上傳統里的“絕日”,立夏前一天總帶著幾分神秘。
老輩人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天都是絕日,四季交替的節骨眼。
就像立夏前一天,火旺木絕,地氣不穩當,老規矩里藏著講究。
頭一條“1不出”,說的是絕日不遠行。李大爺說他年輕時趕牛車送貨,絕日那天遇著突然的雷陣雨,車軸差點斷在泥里。現在雖說交通方便了,可老一輩還是覺得,季節交替時出門總有些說不清的順當與否。
“2不動”更有說道,動土和搬遷都忌諱。村里蓋房子的王大哥就聽過,絕日動土怕壞了風水,雖說不信邪,可老輩人傳下來的規矩,多少留個心眼。
搬家也一樣,“絕”字聽著不吉利,誰不想圖個順順當當?
“3不游”是不去危險地兒,水域、山林、偏遠地都算。
去年有個小伙絕日去河里游泳,水冷得刺骨,差點抽筋,幸虧被人救起。深山老林里,季節交替時動物也躁動,萬一遇著啥,求救都難。
偏遠地方醫療跟不上,真要有點啥事,后悔都來不及。
那“4要吃”就有意思了,都是應景的吃食。立夏蛋必吃,“立夏吃蛋,石頭踩爛”,老俗語帶著股子實在勁兒。
茶葉蛋煮得入味,咬一口,蛋白嫩,蛋黃香,老輩人說能補夏天消耗的力氣。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莧菜、蠶豆、黃瓜是地里的鮮,櫻桃、枇杷、杏子是樹上的甜,鰣魚、螺螄、河蝦是水里的嫩。烏米飯得用南燭葉泡,蒸出來烏黑發亮,小時候覺得像魔法,現在知道是花青素的功勞。
綠豆湯更是解暑利器,絕日過后天兒熱起來,喝一碗涼絲絲的,渾身舒坦。有人說這些都是老迷信,可細想想,季節交替時,人確實容易不舒服。
不出門是避開可能的天氣突變,不動土搬遷是讓生活節奏緩一緩,吃的都是當季食材,補身體正好。老規矩里藏著的,是對自然的敬畏,是過日子的謹慎。
就像李大爺說的,現在日子好了,這些講究不是非得死守,可知道點老輩人的門道,心里踏實。你說現在科技發達了,這些傳統習俗還有用不?
反正每到絕日,村里還是有人不出遠門,不動家里大件,煮上幾個立夏蛋。不是信邪,是覺得老輩人傳下來的,多少帶著點對生活的念想。就像那碗烏米飯,甜滋滋的,帶著葉子的清香,吃下去,好像把季節的更替都嚼出了滋味。
老規矩不是死教條,是老輩人藏在節氣里的牽掛,懂不懂的,聽聽總沒壞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