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則帖子,值得跟大家聊聊。
發帖的是一個男孩,他說自己大學畢業后,在一線城市工作了兩年,但薪資不高,租房和日常生活讓他根本攢不下錢。
父母見狀,主動讓他回老家發展,并且可以住在家里。
不僅如此,甚至還拋出了額外的橄欖枝,明確說只要回家,可以每個月補貼他5000元,吃喝全包,支持他安心考公。
在帖子下方,不少網友表示羨慕,并把男孩的家人稱之為“天選父母”。
同時,也有人感慨說:
以前父母最怕孩子啃老,現在怎么反過來了呢?
其實,這種“父母主動讓子女啃老”的現象,并非個例,似乎變得越來越普遍。
就像我的一個朋友,他媽媽隔三岔五的就給他轉點錢。
若是不要,他媽媽就不滿、生氣,若是心安理得的收下,他媽媽反而幸福感爆棚。
有次,朋友問他媽媽:我都結婚生子了,你還給我錢,別人會說我啃老的。
結果他媽媽義正言辭的回復說:“那我也愿意被啃老”。
你看看,給人一種“不啃老不行”的既視感。
那么到底是因為什么,導致現在的父母不再像過去那樣,堅持讓孩子獨立打拼,反而更愿意提供長期的經濟支持呢?
咱們接下來一起探究一下觀念轉換的背后,有哪些現實又殘酷的原因吧。
01.經濟壓力大,年輕人依靠自己太難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話題:為啥現在的年輕人,看起來很忙很累,卻沒有結果?
下面有個高贊回答是:
如今的年輕人每天一睜眼,面對的都是比他們收入高出很多倍的“生活支出”。
對此,深以為然。
就拿生活必需品房子來說吧。
在過去,一個普通大學畢業生在工作幾年后,靠自己攢錢買房,并非天方夜譚。
可現如今呢,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普遍超過30倍,年輕人依靠自己買房,幾乎不可能。
此外,就業競爭還異常激烈。
無論是高學歷內卷、35歲危機,還是996工作制,都很難讓年輕人在短時間內,穩定積累財富。
也正是看到了這種現狀,讓父母明白子女即使拼命工作,仍然難以立足。
而作為父母,肯定不忍心孩子獨自在殘酷的生活風雨中漂泊,所以與其受苦,還不如提供支持,用經濟托舉他們的未來,讓孩子少走彎路。
02.社會競爭加劇,父母希望子女“先蹲后跳”
網上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
如果努力就能成功,那么碌碌無為的普通人,將會少一半。
是啊,現在的社會競爭早已不是“努力就能成功”那么簡單,資源、人脈、起點的影響越來越大。
在這種情況下,貧富差距似乎成為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
也正因如此,不少父母意識到:
讓孩子“先蹲后跳”,或許才是扭轉乾坤的最佳選擇。
比如,會投資孩子一定時間的“空窗期”,讓他們想一想自己應該做什么。
比如考研、考編、學技能等等。
看起來短期沒有收入,需要父母接濟,可長遠來看,卻很可能帶來更好的發展。
此外,在不少父母看來,如果勉強讓孩子接受低薪高壓的工作,可能會耽誤未來發展。
與其那樣,還不如趁著年輕,在家備考,尋找更好的機會。
這就跟心理學上的“資源代際傳遞”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處。
也就是說,父母的經濟支持,本質上是幫助子女在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優勢。
03.養老狀態變化,父母更依賴子女情感陪伴
在傳統觀念中,“養兒防老”意味著子女成年后需要反哺父母。
在過去那個時代,這一點其實很好實現。
畢竟,父母與自己的兒子大多處于同一個屋檐下,贍養老人幾乎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可現如今呢,情況發生了變化。
孩子們一路求學,畢業后成了紛飛之燕,在大城市尋找機會。
這樣一來,父母的養老問題,就面臨著非常大的考驗,也平添了非常多的不確定性。
正因如此,有些父母選擇通過“經濟扶持”,讓子女留在身邊,避免自己陷入“空巢老人”的困境。
說直白點,這種“啃老”模式,某種程度上是“家庭互助”的體現。
父母用經濟支持,換取未來的陪伴和照顧。
雖然看起來像是“交換”,但確實是不少家庭的真實寫照。
其實,父母愿意讓子女啃老,既是現實所迫,也是親情使然。
可話說回來,對于那些想在外打拼的子女來說,父母也不該以“金錢”為誘餌,迫使他們乖乖就范,回到自己身邊。
畢竟這樣,對孩子既不公平,也不負責。
但反之,哪怕老人愿意讓子女啃老,年輕人也不能將其視為理所應當,而是應該多一些感恩之心。
因為是父母用自己的肩膀,在托舉著我們的未來。
只有雙方都能夠坦誠溝通,互相支持,才能齊心協力,共同應對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
大家說,對嗎?
最后也想問問大家,你對于這種現象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